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1200平方公里的都江堰市,青山滴翠,绿水潺潺。这里是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这里被誉为“世界天然植物园”、“野生珍稀动物基因库”,生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珙桐、银杏等珍稀物种在内的动植物1.4万余种;这里是中科院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
地之一……
然而,与绿水青山形成反差的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一度破坏了环境,传统工业的发展也引起人们的担忧。
作为生态、人文保护的重要区域、敏感区域,应当如何发展经济?这成为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辞旧:告别“黑色经济”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保护环境、要不要发展经济,而在于如何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选择依托特色资源的主导产业。”都江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俊林一语中的,“通过历届班子的探索,我们的选择是立足生态特色,构建市域生态经济系统,建设具有最佳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的生态文化旅游名城。”
目标既定,重拳频出。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采煤业,曾是当地举足轻重的支柱。“黑色经济”与“绿色生态”的矛盾,令决策者痛下决心:关!为此,仅向峨乡农民2003年就减少收入3000多万元,市财政用于关闭煤矿的专项补贴达到1000多万元。
类似的例子不少:投入3个多亿,整治都江堰、青城山等景区内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将青城前山的大部分村民迁出景区;严格环保审查,近两年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38个,对污染源企业进行关停和搬迁,仅去年就关闭68家。
迎新:培育生态产业
比破更重要的是立。市委副书记、市长森林对此体会深刻:“生态经济的核心是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培育新的生态产业。否则,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环境同样难以持久。”
怎么办?市委、市政府开出良方:发展三大产业———现代农业、新型工业、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
小小猕猴桃,成为探路现代农业的一枚“棋子”。以农业产业化为路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两轮”驱动,一般的、初级的农业耕作,被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方式运作的特色农业所替代。产自都江堰的猕猴桃,闯进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市场。不久前,香港日升公司前来签下大单,投资1.63亿元发展10万亩出口猕猴桃生产基地。慕名前来的还有青岛青联水产投资有限公司,在虹口乡建起全国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场,进行深加工,年产值预计在1.5亿元,可解决1500人就业。
生物制药、软件……都江堰市发展新型工业的重点,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环保型工业。中药材资源900余种,蕴藏量高达3000多万公斤,依托这些资源,唐代药王孙思邈在青城山下写成《千金翼方》,今天的都江堰人则选择了生物制药产业,扬子江海蓉药业、修正药业、诺尔康药业等国内知名医药企业纷纷落户。以打造“智慧小镇”为载体,软件业的发展着眼以最好的人居环境资源吸引高端人才,东软信息技术学院由此落户,青城山软件信息基地成为成都市三个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区域之一,北大青鸟、中唱影视基地即将进入。在川苏(都江堰)合作产业园等集中发展区,在拉法基集团、宁江机床、双良氨纶包覆纱等大中型企业,环保型工业成为主流,最新入驻的珠峰陶瓷、硬硼硅等项目,也全部迈过了环保的高门槛。
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在都江堰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分量已超过50%;从事旅游业的农民人数,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两个数字聚焦一个事实,旅游业这一资源依托型的朝阳产业,正成为当地最大的富民产业。在青城山、在虹口、在龙池,星罗棋布的农家乐掩映在青翠之中。“好女不嫁泰安”,这句话是泰安古镇过去的真实写照,如今的泰安家家搞旅游,仅去年“五一”大假期间,142户农家乐户均收入即达7500元。
八百里青城,两千年古堰,生态经济带来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都江堰市先后获得“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等殊荣。全市森林覆盖率近60%,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良好生态的背后是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起进入省经济“十强”县市,2005年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本报记者雷健石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