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温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表示,要根据目前大学的情况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稳定招生规模。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到了2005年更是突破了447万人。扩招无疑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现在看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反而被“就业难”的门槛绊倒了。 于是很多人都开始指责扩招是一个错误,而扩招最初的建议者、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据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22%,而北京等20多个主要就业城市对毕业生的需求反而降低了22%。汤敏表示,扩招本身并没错,现在“就业难”并不局限在大学生,而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与扩招本身并无直接关系。(《首都经济报道》5月20日)
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稳定招生规模,从一方面看,是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粗制滥造状况的一种遏制,但若将高校扩招当作大学生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的罪魁祸首,乃至充当高等教育所有弊端的替罪羊,那它就太冤了。
中国的大学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似乎不应该是个问题。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6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出炉,中国与印度的排名则大为提升,反映出中印经济崛起的实况,中国排名跃升12名,至第19名,紧跟在中国台湾之后,印度提升至第29名。依靠经济总量的提升而获得的排名提升,令人欣慰。2003年,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排名当中,中国的次序较之前年有所下降。国内很多人对一片大好形势下却有如此排名的结果感到疑惑、不满乃至愤怒。就此,该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奥古斯都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提到,中国大学生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而中国大学入学率仅名列世界第78位,并提醒中国“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未来毕竟是要靠现在正在接受教育的人来实现,教育是未来的发动机。故此,中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应当加大财政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提升大学生占总人口比重,并经此以及其他方式提高国民教育总体水平。
4月11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过去十年经济迅速增长,已把自己推到全球经济的中心舞台,成了“世界工厂”。现在,中国将向上游前进,进入设计和革新领域。但中国的显著增长只是源自一小部分有推动力的地区,这些地区吸引了大部分优秀人才,产生了多数创新成果,创造了大部分财富。中国的全球创造力指数(GlobalCreativityIndex)在45个国家中仅列第36位,这一指数分别从技术、人才和包容度三个方面衡量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的进步。
综合看,高校扩招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它在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方面,功不可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家庭对高教投入的大幅度提升,读不起大学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使不少人对高等教育丧失信心。但这不全是扩招的错,从某种意义讲,扩招不过是教育乱收费、高收费,就业压力增大的替罪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