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医的残疾大学生卢逢珣。 本报记者 林萌
在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残疾人求学、工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国家、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应有权利,其教育、就业情况正逐渐改善。然而,要实现自己并不华丽的梦想,残疾人依然得迈出比常人更艰难的步子。
以义务教育为主,
高等、特殊教育仍缺乏
因身体受限,加上残疾往往导致家庭贫困,残疾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肢残人可在普通学校跟班学习,所以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对较多,但能跨入高校的仍属“凤毛麟角”。
省残联副理事长谢镇学表示,我省约有残疾人30万,而去年考入我省高校的残疾大学生有50多个,除去外省籍学生,本省残疾大学生可谓“万中挑一”。“建省以来,本省残疾大学生有100多人,以前每年不过几个、十几个,直到前两年,才突破30人。这一方面受高校扩招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家近年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当理由和事先限录,高校不得拒收残疾学生。”谢镇学说。
据了解,省残联从前年开始面向全省资助残疾大学生,每年一次性奖励专科生2000元、本科生2500元,研究生3000元。同时,残疾大学生可在当地申请生活补助。
然而,能和正常孩子从小一起接受教育,并有可能迈入高校的毕竟是少数,且基本都是肢残,但针对聋、哑、盲、弱智儿童等人群的特殊教育依然十分缺乏。
据悉,全省目前只有四所学校从事或开设特殊教育,如省特殊教育学校、市培智学校,以及文昌、临高开设的小规模特殊教育班,容纳总人数不超过500人,还有不少适龄残疾儿童挡在校门之外。“加大特殊教育建设现已列入省‘十一五’规划,希望残疾孩子们今后都能享受快乐的学校生活。”谢镇学说。
就业率逐年提高,
大多是包装、清洁工
在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情况下,残疾人的就业率近年来却相对明显提高。据海口市残联劳动就业服务部工作人员马骁介绍,去年全市共有500多名残疾人就业,占在残联登记申请就业总人数的90%左右,而以前一年不过几十名。
“就业率提高,主要是国家出台了残疾人就业保障的相关规定。”马骁说。据了解,根据我省制定的标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按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据介绍,招收残疾员工的企业大多是海口药谷的制药厂,如康力元、普力等公司。龙华区残联副理事长吴萍说,从去年至今,该区安排就业的残疾人近300名,其中,仅康力元制药有限公司就招收了100名左右。“就业的残疾人绝大多数是肢残类,他们一般从事产品外包装及保洁、绿化等工作,而弱智、聋哑残疾人因交流不便,依然难受企业青睐。”她说。
残疾人就业途径窄,既有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和身体受限的原因,也和企业、单位长期形成的偏见有关。不过,“残疾人多学无用”的悲观观点正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淡化。
“有个姓林的残疾学生本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后来和其他残疾人一起去了家星级酒店做保洁。一段时间后,酒店发现了他的英语特长,把他调到前台接总机。后来他还考上了中山大学的研究生。”谢镇学以这个真实的例子表达了他的期望,“残疾人求学不容易,读个大学更花费了很多心血,希望社会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更合适的岗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