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血脉和精神的印记。文化涵括了一个民族和社会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包括它的生活和哲学、行为方式、道德情操、思想观念以及习俗、体制和人际关系等等。文化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历史场景,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对于培养和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爱国精神,树立刚健自为、自强不息的向上精神,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及其意识的形成,都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文化是民族文明的一面镜子,又是确定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真正的民族文化必然反映这个民族的智慧和心理特征及其所处时代的文明品质与精髓。文化不仅影响当代,而且流播后世,唤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塑造高尚情怀,并产生商业价值,创造社会效益。
中华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七千多年的文明史,又植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谐和的大众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适应,三者好比是社会有机体上紧密啮合的三个齿轮。今天,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对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先导和固本强基的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坚持面向大众,服务人民,普遍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这是建设大众先进文化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思想保证,是一个国家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华民族之所以经历七千多年而不衰,之所以能自强不息、奋发图强、蓬勃向上,其原因就在于它有悠久、灿烂的优秀文化,并且总是在继承和弘扬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发展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更新和与时俱进。
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倡导先进文化的理念,奏响先进文化的旋律,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呼唤、人民的心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执政兴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战略任务。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我们要牢牢把握文化开放的主动权,积极主动地引领文化发展的潮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精神,坚决抵制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色彩的落后文化的影响,坚决反对一切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文化产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已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理顺宏观管理体制,健全相应的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建立国有文化资产和文化人才的管理机制;制定保障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健全微观运行机制,培育文化市场;规范政府行为,文化即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的战略转变,推进制度和政策创新。
要对生产经营类和可企业化运作的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改制转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运作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搭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平台,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创建集约化经营模式;建立文化产业集团,实现集约化经营。努力创造民族品牌,培育文化精品。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大流通体制,积极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文化企业的规模化经营。要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水平和技术含量,加快新兴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构筑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开发业与信息服务业之间的融合,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形成与文化消费取向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产业动态结构,使游戏软件业、卡通业、在线游戏业成为重要的主导型文化产业。大力推动都市文化产业群建设,组建报业、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演艺等产业集团,构筑城市文化“高地”。以多媒体、软件开发、信息咨询、创意设计、图书出版、影视娱乐、文化旅游以及文化艺术人才市场、文化设备市场、文化信息市场等的现代都市文化产业建设。
城市是见证社会文明发展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立城之本。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亦是教育人,提高公众素质,构建良好人文环境,弘扬文明风尚的重要途径。历史文化遗产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因素,是我们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基础。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保护城市发展的延续性,进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在规划旧城保护、新区开发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时,要重点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格及当代文化特征和城市的总体文化品位。必须充分发挥城市文化资源的优势,坚持走“文化城”的发展之路。注意保持城市的独特风格,防止城市发展趋同化(即所有城市一律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大型广场、七彩霓虹等大同小异的共性)。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新兴城市,给人的印象如同一架经济机器或“水泥森林”。因此,贵州的城镇建设和改造,必须将城镇的文化品位、时代气息、环境特征同城镇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凸现喀斯特山水园林融为一体的独特风貌。城市标志性文化工程的建设,以及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和公园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必须同历史文化之城的风格和品位相适应。
作者:蒋南华 何积金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