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烟台市绿宝石服装有限公司商标权转让的公告”,让一直关注烟台服装业、关注“绿宝石”的人们心情黯然。
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绿宝石”的品牌运作确实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一如绿宝石那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想怎样,就怎样……”。
“广告为产品炸开一条生路” 绿宝石有过辉煌,至少在品牌运作方面。
绿宝石的品牌运作,从1998年下半年刚改制不久就开始实施了。
在改制后的一次大会上,绿宝石的领导向所有员工表达了品牌运作的决心:“纵观国内一些知名品牌的诞生无不是在广告上下了一番苦功,其原有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有的根本赶不上我们,却也凭借广告成了气候。而我厂的设备、技术和产品做工在国内属中上乘,只因为是非品牌产品,消费者没有听说过,那么在销售上就大打折扣。……眼前通过广告为我们的产品炸开一条生路已是当务之急。”
绿宝石把发展的突破口,选在了品牌运作上。
这绝非偶然,因为缺少品牌,正是困扰烟台服装业发展的软肋。
绿宝石的前身是烟台针织联合公司,产品以外贸出口为主。1998年6月,烟台德通空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接手合资改制的针联。回忆当时情景,曾在绿宝石工作过的王强(化名)说:“工厂人心涣散,生产经营举步惟艰,笼罩在一派悲观、萎靡的气氛中。”
如何在短时间内振奋士气、提升企业形象,确实是摆在绿宝石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年广告投入达三千万”
一旦选准了发展的突破口,绿宝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造牌”激情。
1998年下半年,绿宝石投入100万元资金,请来专业广告公司拍摄广告。之后,斥资上千万在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山东影视台、烟台电视台等媒体大量播放。
1999年下半年,绿宝石出资与国际设计师学会以及国内著名的服装杂志共同举办了“99绿宝石杯全国服装设计大赛”。对这一盛事,中央电视台二台进行了报道。同时,绿宝石又派出模特队,在各地巡回演出。
在品牌运作方面,绿宝石表现出“毕其功于一役”的气魄。王强估计,最多的一年绿宝石投入的品牌运作资金达3000万元,手笔之大,令人瞠目,难怪绿宝石的领导豪气冲天:“三枪、宜而爽的广告都没有我们做得多。”
随着品牌投入的源源不绝,绿宝石“一鸣惊人”,“生活真价值,尽在绿宝石”、“绿宝石内衣,内衣中的宝石”、“想怎样,就怎样……”等广告语传遍大江南北。
“绿宝石一夜之间红遍全国”
声势浩大的品牌运作,让绿宝石红遍全国。
1999年,绿宝石参加了在哈尔滨和大连举办的服装展览会,收获颇丰。尤其是在大连国际服装节上,绿宝石一举挫败“佐丹奴”、“真维斯”等知名休闲服装品牌,夺得休闲品牌第三名,并荣获“双十佳”品牌称号,令人刮目相看。
盛名之下,绿宝石受到市场热烈追捧。1999年3月29日,绿宝石举行“99春夏绿宝石全国订货会”,各地客商蜂拥而至,500多名客商云集东海宾馆,盛况空前。此次订货会,绿宝石推出近300种新款衣服,订单额达3000多万元,初露锋芒。
市场效应接踵而至。在1999年8月举办的秋冬订货会上,绿宝石大出风头,接到了史无前例的2亿元订单。这其中有无水分,不得而知,但品牌运作确实让绿宝石受益无穷,用绿宝石领导的话讲就是:“这次订货会奠定了绿宝石在中国服装领域的地位。”
绿宝石真的做到了“想怎样,就怎样……”,一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更让人振奋的是,烟台的服装业受到了全国空前的关注。
从此,绿宝石更醉心于品牌运作,并一发不可收拾,虽然,最后终因缺乏与品牌运作相匹配的经营管理、产品线建设、市场布局等而迅速没落,奏响了一曲“昙花一现”的品牌悲歌。当然,这是后话。 本报记者郑野军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