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156米蓄水在即废墟将变人工鱼礁
今年汛期三峡库区的水位将再上涨近20米达到156米。
在美国,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一个三峡大坝,把它看作第二个万里长城。
大坝建成后淹没的城市为2座、县城11座、集镇114个、工矿企业1549个,房屋总面积为3473.15万平方米。
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下月初大坝围堰被炸之后,三峡水库将进入156米蓄水倒计时。昨日清早,记者开始以大坝为起点向上游行进,沿途看见配合蓄水的三期清库已告结束,更多房屋地基将成“人工鱼礁”。
千年古栈道已难觅踪迹
随着三峡大坝的全线建成,今年汛期三峡库区的水位将再上涨近20米,达到156米,本报记者从秭归码头乘船沿江而上,感受即将再次涨水前的长江三峡。由于水位的提升,整个三峡库区好像成了一个偌大的湖,曾经波涛汹涌的长江已完全被驯服了。
从三峡大坝沿江而上,沿途尽可见到宽度超过百米的江面。千百年来迎来送往的古栈道,基本难寻踪迹。两岸175米标志以下,随时可见火烧过的痕迹和伐倒的树杆枝丫。不少两岸村民在新港汊水网边捕捞野生鱼虾,有的则独坐江边静静地垂钓。
来自中国三峡工程总公司的数据表明,大坝建成后淹没的城市为2座、县城11座、集镇114个、工矿企业1549个,房屋总面积为3473.15万平方米——了解水生物习性的行家说,废墟地基势必会成为“人工鱼礁”,不同高度的地基为不同水位的鱼群提供了繁衍生活的场所。
巴东郊外一渡口,今年46岁的刘青春在渡口左岸准备了一大一小两艘渡船。哪怕岸对面仅有一位村民需摆渡,刘青春也会毫不犹豫发动机器去接人。该渡口所在的位置原是一条宽不过10米的小溪,因前年的首次蓄水,使小溪的深度和宽度都各增加了100多米。从前住在小溪边的村民,作为移民纷纷往两岸高处搬去,很快就在山坡上建起了新式洋房。一天摆渡完毕,他的收入为20元左右,“基本上够抽烟喝酒”。
91岁老人感叹山河巨变
已91岁高龄的高大翠,是巴东东壤口镇的第一老人。除了牙齿不好之外,可谓耳聪目明。每天下午,高大翠均会到地里为蔬菜上肥,言及长江边的岁月感叹不已。高大翠不到18岁就嫁到东壤口,先后生育了15个子女,但活下来的仅为两儿一女。时下,高大翠由今年66岁的大儿子李世学和58岁的二儿子李世明赡养。
“有女不嫁东壤口,煤炭钢索一路走。”高大翠说,过去长江上到处是急流险滩,不时有人被滚滚江水冲走而尸骨无还。三年前三峡蓄水没几天,长江水便涨到了其房屋300米开外。高大翠很想到江边去看个究竟,因体力不支一直未能走下去。
挑夫变“背架工”日进百元
“我跟你背行李上去,每件两元。”两岸的一些县级码头上,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背着一个用几根木头做成的“背架”,将客人的数件行李摞上去就背走。从码头沿着上百级台阶背到公路上时,钞票也就到了手里。“背架工”表示,他们原本在重庆等地做挑夫,看见蓄水后的码头有钱可赚,即摇身一变做了“背架工”。他们的生意确实很好,每天挣一百元不成问题,好过只能挣五六十元的“面的”司机。
美国大学生想学修坝本领
和众多同学一起来参观三峡风光的美国人DANA DEEL,是一名已快40岁的大学本科生。DANA DEEL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印第安纳州,因近年才进入本科学习水利工程,有人称他为“中年本科生”。面对行将到来的蓄水,他只能说中国人太了不起了。在美国,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这样一个大坝,把大坝看作第二个万里长城。要是修建该大坝的工程师不嫌弃他,他一定要当工程师的学生,从而学到一流的建坝精髓。
小溪变大江 农民变渔民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巴东县东瀼口镇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小村里一共有近百户人家,村民几乎都是三峡移民。从村民老李的家顺着小道一路下山,几分钟就来到了水边。眼前这条与长江交汇的支流水面足有100米宽,江水碧绿无比,就像是一大块翠绿的宝石镶嵌在群山之间。回忆起三峡蓄水前的情况,老李记忆犹新,“当时这条支流根本不存在,就只是一条小溪,村民们卷起裤脚就可以走过去了。但现在这条支流最深处的水位已经有近100米了。”
由于凭空多出一条江面宽阔的支流,以前世世代代耕田种地的农民开始了与水打交道的生活。记者乘船在这条支流上慢行,沿途出现的一艘艘渔船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今年40多岁的村民老曹正和妻子驾着船在江面上捕鱼。老曹说,“种了几十年的地,捕鱼还是最近才新学的手艺。”
与老曹一样从农民开始学着当渔民的村民还有不少,有的村民还干脆在江面上修了个小渔排来养鱼。
山民当上镇里的清洁工
今年56岁的陈老汉是东瀼口镇的三峡移民,住在离东瀼口镇15公里的大山里,几十年来很少进镇里。但最近他几乎每星期就要往镇里跑两趟,因为从上月开始,陈老汉当上了镇里的一名公路清洁工。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东瀼口镇修了一条沿着长江的柏油马路,当地有关部门特意从移民中招聘了一些清洁工。陈老汉经过考试幸运地得到这份工作,对此他特别满意,“每个月工资有300多啦!”
陈老汉每周都有几天要住在镇里,负责他所管辖的890米长的公路的清洁。尽管每次来到镇上要走2个半小时的山路,但陈老汉一点都不觉得辛苦,“我要认真工作,通过下一次的考核呢”。长江水位上涨后,耕地减少,当地有关部门不断地帮着移民们找新活。像陈老汉一样,当地不少世世代代种地的农民走到了镇里,有了一份固定工作。
“156米蓄水在即,三期清库刻不容缓。”岸边小镇这样的标语提醒着人们尽快搬迁。
5月22日,巴东县码头上一位“背架工”在帮旅客搬运行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