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连惠心
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上,一个亮丽的身影总是吸引了我的视线,那就是连惠心,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长女。说来也巧,记者遇见她时,长长的走廊只有我们两人。随意的聊天,自然聊到了她的父亲母亲——
父亲像个很传统的书生
晚上八点半,北京饭店咖啡厅,连惠心如约而至,黑衣短裙,大方得体。
“在我的眼里,父亲就像中国一个很传统的书生。”连惠心第一句话就给父亲下了个定义。
她微笑着告诉记者,父亲是一个有报国情怀的书生他的思想中有很多儒家思想的东西。而另一方面,父亲还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思想中同时有很多现代的东西。“可以这么说,现代领导人思想中所具备的优秀素质,我的父亲都具备。”说到父亲,连惠心的眼里满是自豪。
“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你对父亲的感情?”记者问她。连惠心想也没想,脱口而出:“无法形容。”她温柔地笑了,拢了拢一头乌黑的秀发,说:“因为父亲的角色太多了。”
连惠心告诉记者,在别人眼里,连战是一个官员、一个政治人物,比较不苟言笑、甚至有点刻板。那是因为他工作环境的原因。“其实,他是一个非常幽默风趣,非常好玩、好相处的一个人。在家里他不算是严父,而是慈父。”“还有,父亲责任感和使命感非常重。有理想也有原则性。”
“母亲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人呢?”记者问。
“母亲呢,很喜欢漂亮,在穿衣打扮上很注意也很有自己的风格。”连惠心说,自己的父母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母亲身上有很多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除了做妈妈、太太、儿媳妇,她还是我们家的内务大臣,包括父亲的穿着也全由母亲打理。”而对于儿女来说,“母亲要严厉一些。”
“那么,在家里谁说了算?”记者问了一个“八卦”的问题。连惠心想了想:“怎么讲呢?父亲曾经讲过,家里大事他管,小事太太管,但是家里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大事。”讲完我们都忍不住大笑。
母亲有教子秘方
“母亲是当年风光的‘中国小姐’不仅漂亮还很有才华,父亲就更不用说了。这些光环是否给你们造成一些压力?”记者问。
连惠心摇摇头,说:“父母给我们的压力不大,他们一直鼓励我们要自由发展、健康成长。如果说有压力,那也是外界给的。”连惠心长大一些就到了外国读书,没有身在台湾自然没有什么压力。但是回到台湾后,她笑言开始感受到一些压力,不过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是我的弟弟妹妹可能就不一样了。比如他们考试,记者就会跑过去拍照,小孩子就会很紧张,紧张到把椅子都坐断了。”讲到弟弟妹妹的“糗事”,连惠心笑着说:“我再给你讲个笑话,大弟弟连胜文个头从小就比较高,老师就对他说:‘连胜文你不许调皮,因为你不管坐在哪里我都能一眼看到你。’”
“你母亲曾经说过她有一个教子秘方。”记者问。“对啊。弟弟们因为是男孩子,父母对他们的言语、行为要求严格;对我和妹妹,父母比较注意疏导心灵,所谓感化式的教育。”连惠心赞许地说,“总的来讲,母亲对小孩子管教蛮严厉的。但是因为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个性都很独立,所以母亲管理起来很累。”
连惠心笑起来很好看,一对大眼睛月牙一样清澈。“有没有人说你长得像母亲?”记者问道。她调皮地笑了:“我的父母很有意思,疼我的时候,就会说我像他(她);生我的气的时候,就说我像对方。”
“他们两人不分彼此”
记者听过这样一件浪漫的事情,连战和方瑀在美国结婚时,一向节俭的连母寄来100美元。连战为了让方瑀有个体面的婚礼,帮方瑀的教授做实验研究,才凑足婚礼所需的经费。
连战曾公开称赞方瑀:“内人连方瑀女士顶着中国小姐的光环下嫁我这个还在求学的留学生,我很感激数十年她对我公私两忙的包容”;而方瑀也说过连战“给了家人取用不竭的爱,没有他,就没有这个家”。
连惠心告诉记者:“不论父亲在外边的成就有多显赫,对于父母两个人而言,他们是不分彼此的。这么多年,他们总是用爱心和宽容心去看待对方,很珍惜两人之间的缘分。”
连惠心说,父亲鼓励母亲要有自己的生活。他非常尊重母亲的独立思考,更尊重她自我发展的空间。比如母亲很喜欢写文章,父亲非常鼓励。很少看散文、小说的父亲,一直坚持当母亲的第一读者。
“我想这应该是父亲对母亲感情表达的一种方式。这一点,也是母亲一直认为父亲对她极好的地方。”连惠心强调说。
“我们注意到,在很多场合你的父母总是手牵着手,很恩爱。”记者说。
“对,这是一个小细节。这么多年,他们每天一定会通电话聊一聊。晚上临睡前互谈心事,这已成为两人的习惯。”连惠心笑着说。
“父母现在业余时间都会做些什么事情?”记者问。
“我母亲比较喜欢运动,父亲就会懒一些,经常都是母亲拽着他去运动。业余时间母亲还会写写文章,然后就是操心我们这些孩子的事情,但是我们觉得蛮烦的。”连惠心笑着说,“父亲呢,现在他虽然也很忙,但是比以前要好很多,以前他要整天忙着那些政治上的事情,陷入很多无谓的口水战。而现在,他忙的很多事更有意义。”
临别的时候,记者问她:“为什么愿意在媒体面前谈自己的父母?”连惠心笑着说:“我想让大家了解一下本色的父母。其实他们的家庭生活和普通人一样,很温馨,很平实。”(本报记者徐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5-23第03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