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看法:
南京有过更大胆的尝试
采访对象:吴翦(36岁,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现从事当代艺术工作。作品曾参加过法国双联艺术展。)
记者联系到吴翦时,他正在和几个搞当代艺术的朋友聊这场展览和女生自拍的作品。
作为同行,吴翦觉得没必要把目光聚焦在这件作品本身,而是应该更深入地了解这幅作品背后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更夸张的表达方式我们都见过,如果作品中的内涵和想表达的内容很打动人的话,就是成功的作品。 ”据了解,南京也曾搞过比“女生自拍”更大胆的当代艺术创作,可能因为当时是在一个小圈子里面进行,所以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现在艺术已经不纯粹是审美艺术了,它的审美功能已经被工艺品等代替,尤其当代艺术,它讲究的是对人内心深处想法的表达。对于当代艺术是否一定要通过裸体、性器官等这些极端方式表达,吴翦认为,可以,但不是全部。还有很多其他的表达方式。
对于读者的各种不良反应,吴翦也是深有体会,“我们在搞作品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但是慢慢总会好起来的,以前的女人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才敢出门,现在基本上是露得越多越时尚,这中间总有一个发展过程。”
美学教授分析:
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宽容
采访对象:潘知常(南京大学美学教授)
针对本报热线中的“怪现象”:年轻读者很激动地声讨,反而是年龄偏大的读者相对平和。记者采访了潘知常教授。
初听这个现象,潘知常也觉得很奇怪,后来分析了一下,他认为年轻人可能对现代艺术的内涵不清,以至于跟生活等同了。
他简单叙述了现代艺术跟传统艺术的区别,“艺术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传统艺术更强调的是高于生活,而现代艺术更强调源于生活。”现代艺术就是要在生活中发现你没有发现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任何部分都是有内涵的,换一个角度把它挖掘出来。“年轻人可能认为这些作品就是生活,没有看到内涵,所以接受不了。”老年人接受这些作品,潘知常倒不认为是因为他们理解了前卫艺术,“他们可能有更多的经历使得他们开始宽容。”在之前的几十年生活中他们也许对新事物批评过很多次,但结果发现无效,于是开始学会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