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1991年至2003年,卢瑞华从常务副省长到省长的12年间,亲历了广东逐步迈向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过程。邓小平同志南巡视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筹划深化粤港合作等中国当代政经领域的重要转折点都和他的工作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
岁月如歌,回顾往昔,今天的卢瑞华如何看待他在广东省领导岗位上那波澜壮阔的12年以及那一个个影响到广东改革的转折点?
4月19日上午,在广州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卢瑞华畅谈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那跨世纪的12年,回顾广东改革开放的历史过往,悉数华南富庶之地崛起时,那些不为人知的点滴往事。
卢瑞华:广东潮州人,1938年11月出生,中山大学分子光谱学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
1966年参加工作,1985年任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1991年任广东省副省长。1996年至2003年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我们每个人在历史上只是其中一瞬的作用,历史任务完成后就交给后来者,后来者再交给新的后来者。”——卢瑞华l“南巡”机遇l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之后,我感觉到这是个大机会。我这个人是命好、运气好,遇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这个历史性机遇。”———卢瑞华
自言命好运好才遇上历史机遇
卢瑞华上任一年之后,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广东。“小平同志南巡一下子激发了广东人民经济建设的热情,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他说。
改革阻力来自观念意识
卢瑞华坦言,当时广东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老观念”和“旧体制”是当时广东经济飞跃中最大的弊病。
“当时广东改革障碍和阻力主要来自市场观念意识。”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之后,我感觉到这是个大机会。我这个人是命好、运气好,遇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这个历史性机遇。”卢瑞华笑着对记者说。
向省委建议“两让两得”
但与此同时,在体制转变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中的违规运作等。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些日积月累的问题给此后的广东发展带来了麻烦,也给以后的广国投、粤海事件埋下了伏笔。
1993年6月份开始,全国经济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胀,中央提出要治理整顿,控制规模,让经济实现“软着陆”。
“我那时向省委建议‘两让两得’,即让市场让股权,可得资金得技术。这个政策很有效,外资进入广东大量增加。”他回忆说。
从1992到1997年,广东省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1992年广东GDP比1991年增长一倍,1993年比1992年增长一倍。1995年,广东在GDP、进出口额、存款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在全国已经跃居第一。
1992年1月,邓小平在珠海。l广国投事件l
“当时向中央借钱是一个非常果断的措施,当时朱镕基总理是支持的。时任常务副省长是王岐山,他是银行家,他懂得这一规则,他提出来向中央借钱,我赞成。”———卢瑞华
向中央借350亿处理“国投案”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袭来之时,广东深受影响。而“广国投事件”再次让广东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把一省之长的卢瑞华推向了历史舞台的最前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不仅外资进入广东的投资逐年增加,境外银行借给广东的资金也逐年增加。卢瑞华说:“1997年后,银行逼债,要马上还,谁能做得到?1998年,广东省当时只有一条路,把广国投关掉,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在当时,广国投破产案被称为“中国第一破产案”,而且涉及到世界上130家著名银行,这对广东省来说无疑是一种阵痛。
卢瑞华认为,关掉广国投在经济上说是大事情,而对人们观念的冲击则更大。当时有种错误的想法,即海外银行借给中国的国有企业钱,认为这钱是由政府担保的;而企业也认为,向政府借的钱或由政府担保的钱就可以不还。当时规则不明确,所以借和贷双方都有责任。
从实际意义看,广国投破产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此类道德风险,这对于市场经济进一步推进跨越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市场经济基本的规则得到重新认识,诚信意识被树立起来。
为了处理好广国投这一后遗症,广东向中央开了口、借了钱,卢瑞华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当时向中央借钱是一个非常果断的措施,当时朱镕基总理是支持的。时任常务副省长是王岐山,他是银行家,他懂得这一规则,他提出来向中央借钱,我赞成。”
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广东向中央借了350亿来处理广国投,而这350亿两个月内就全部投进去了。对这一做法,当时也有人质疑,借那么多钱怎么还?
2000年至2001年,广东的税收就增加了700个亿。给中央交上了税,又把借的钱还了。
对于广国投的处理,卢瑞华评价说:“成绩斐然,出乎意料。”“当时知道一定能还的,但用两年这么短时间就还上还是出乎意料。中央给我们条件很宽松,给了我们八年时间,但我们提前还了。”
广国投破产后“63层”被拍卖。l粤港合作l
“当年有个大学生,写了一篇《深圳,谁抛弃了你》,我觉得那篇文章是不懂经济、不懂社会、不懂历史的表现,不懂得改革开放真正的作用。香港、广州、深圳只有各自认清自己的实力才能实现粤港的共同繁荣。”———卢瑞华
每个地方当自己是中心会误事
卢瑞华在任内,经历了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这对于广东发展是非常大的契机。卢瑞华说起当年仍十分激动,作为广东省省长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把握好历史契机,“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是民族大事,对广东的影响是非常好的事情。其实当时已经考虑和港澳紧密联系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港澳与广东的关系是“前店后厂”,当时广东依赖香港,20世纪90年代后期,广东有实力了,加工型变为制造型,发展速度超过国内很多地区。这种变化激发了粤港合作在新的经济平台上展开合作,推进新的合作方式,广东的经济发展,为港澳提供了更多赚钱的机会。“从经济上看,粤港澳必然会融为一体……经济的融合将使粤港澳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卢瑞华说。
然而,伴随着未来粤港澳在经济上更为紧密,城市定位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学术界也争论不已。对此,卢瑞华非常坚定地指出:“每个地方的定位千万不要都把自己当中心,那样会误事的,别人也不喜欢,所以每个城市对于自身的定位要有个清楚的认识。当年有个大学生,写了一篇《深圳,谁抛弃了你》,我觉得那篇文章是不懂经济、不懂社会、不懂历史的表现,不懂得改革开放真正的作用。香港、广州、深圳只有各自认清自己的实力才能实现粤港的共同繁荣。”
该文出现在“深圳热线”上数天,点击率就直逼数万。新闻背景
广国投事件
1997年前后,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在1984年成立、曾作为中国第二大外币债券发行公司及广州市的专项投资及融资窗口的广信集团(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出现致命危机。
1998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其破产。当时经清算,广信拖欠债务高达30亿美元。而该集团涉足了多个广州住宅小区及商用物业的开发,此时这些物业也纷纷宣告烂尾。著名的广东国际大厦被拍卖,芳村花地湾的广信项目也无法动工。
“63层”曾是广州地标
被称为“63层”的广东国际大厦曾是广州最高的一栋建筑物,位于广州环市东路黄金地段。其楼高200米,主楼63层。
在广国投破产后,“63层”作为其主要资产被公开拍卖,前两次均流拍,在第三次拍卖会上,终于以11.3亿元的价格成交。实际买受人是逸涛集团及几家公司,但后来另几家公司均退出,只有逸涛集团独立支撑。
《深圳,谁抛弃了你》
《深圳,谁抛弃了你》
这篇文章出现在2002年11月25日的“深圳热线”上。短短数天,点击率直逼数万。文章从深圳四大明星企业———中兴通讯、华为、招商银行和平安保险———“迁都”上海的传闻写起,试图从深圳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回答“深圳被谁抛弃”。
真正触动深圳市民的,可能并不是具体的案例,而是文中流露出的失落与迷惘。当时的深圳市市长于幼军说:“文章上网第二天我就看见了,下载下来看了两三遍,很有感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