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南端的“冲之鸟”,露出海面的陆地不到10平方米。日本政府最近宣布,将采集四周的珊瑚卵,人工繁殖后再放回,希望加速造礁,以免它被大海淹没,连带会让日本失去周遭200公里的“专属经济区”。但珊瑚如何繁殖及造礁?人工繁殖珊瑚,真的能造陆吗?台湾《联合报》从技术角度,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
珊瑚长“骨”造陆
台湾海洋大学水产生技顶尖研究中心主任张清风指出,珊瑚的生殖行为先是有性生殖,再是无性生殖。他说,俗称的“珊瑚”,是指珊瑚虫群体。多数珊瑚虫雌雄同体,产季会排出“精卵束”,包含卵子和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精子。受精卵一周内就发展成幼虫,之后会附着在礁石上,发育成珊瑚虫,所以沙岸不易看到珊瑚。也有少部分珊瑚虫是将受精卵先留在体内,孵育成幼虫后再排出,类似胎生。
成熟的珊瑚虫会通过无性生殖大量繁殖,它们可像蚯蚓般断裂后再各生出另一半;也可像植物出芽生殖,连接成一片,不断扩大势力范围。
群体生活的珊瑚虫,小则只有0.1厘米,大的直径可达1米,其底部会分泌碳酸钙“骨骼”,日积月累形成珊瑚礁,可造陆、防浪。研究指出,每1平方米的珊瑚礁表面,每年约产生0.8公斤碳酸钙,全球的珊瑚礁一年可积聚约5亿吨碳酸钙,目前全球面积中约有3%是珊瑚礁。
张清风说,珊瑚为提高受精率,会同时大量排放精卵束。若能将精卵束大量聚集,在人工水槽受精、发育成幼虫后,再放回原珊瑚礁海域,理论上的确可增加珊瑚存活率及造礁,但珊瑚造礁速度慢,1年只约长1厘米。
不过,台湾珊瑚礁学会理事长、研究员郑明修指出,日本之前曾在“冲之鸟”用水泥造陆,这些其实都会影响珊瑚存活。而且人工繁殖珊瑚,几乎从未成功过。他说,日本政府的动作,说穿了只是“噱头”,但他们为了保存这块礁,已投资3亿日元。
最长寿动物:珊瑚
郑明修指出,珊瑚虽非树木,但也可用珊瑚碳酸钙“骨骼”的“年轮”判断年纪。只要环境保持良好,珊瑚可以活超过1000年,堪称“最长寿的动物”。
珊瑚分泌碳酸钙“骨骼”的速度,随季节变化,有时疏松,有时紧密。若将“骨骼”切成薄片,用光摄影,就可发现一明一暗的轮廓,如树木的年轮。
郑明修说,珊瑚学家通过年轮得知,珊瑚生长速度慢,有的种类每年约只增长1公分。台湾绿岛海域有一株长得像“香菇头”的活体微孔珊瑚,高达12公尺,头部围宽31公尺,估计已活了1200年,但珊瑚只群居在香菇头表层不到1公分处,底下都是碳酸钙“骨骼”。
只要绿岛海域保持水温不变、水质清澈、漂浮物少,“香菇头”就可生生不息,。不过,郑明修指出,台湾因沿海过度开发,水土保持不好,多数珊瑚礁生态已被重度破坏,只剩绿岛、澎湖七美、望安的珊瑚礁还算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