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卞祖善近影
韩春宏 摄
上海、长沙、西宁、重庆、杭州、青岛……
这是卞祖善三四月份的行程,忙碌之中,这位年届七旬的指挥家学习、从事指挥艺术已满50个年头了。
撞进音乐大门
卞祖善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乐队指挥,而他最初与音乐结缘却属偶然。1936年,卞祖善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贫困的家庭,缺衣少食的他,上小学时最惬意的是课间休息时能喝上一碗别人施舍的粥。13岁时卞祖善孤身一人流浪到上海,在基督教难童教养院,他参加了唱诗班,开始接受音乐的熏陶,随后又在钢琴老师黄兰玉的指导下学习钢琴。就这样,他“撞进了音乐的大门”,在跳跃的五线谱上憧憬未来。
1950年,卞祖善报考了育才学校(后转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56年,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同时建立指挥系。酷爱交响乐的卞祖善成为当年上海音乐学院创建指挥系乐队指挥专业的第一个本科生(当年该专业仅招卞祖善一人)。
“那时学校不仅提供食宿,还提供助学金。我的成长完全得益于国家的培养。”卞祖善说。1961年,勤学苦练的卞祖善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中央芭蕾舞团担任乐队指挥。
因为早年的经历,卞祖善一直呼吁在我国创办义务音乐学校,招收那些来自边远地区、有志于学习音乐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人都应享受音乐”。卞祖善常常这么说。
建立本土的交响乐文化
谈起中国交响乐发展的现状,担当着中国交响乐联盟主席一职的卞祖善不免心存几分担心。
目前中国有15个职业交响乐团,卞祖善认为这对于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是远远不够的。当何占豪、陈钢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时,为国庆10周年合作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俞丽拿独奏,该曲从此风靡大江南北,历演不衰。如今的交响乐作者远没有这么幸运,80%以上的获奖作品没有演出的机会。如刘敦南的《山林》,参加1981年交响乐评奖获得优秀奖第一名,却很少被演奏。交响乐的创作力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和鼓励,交响乐团对于演出中国交响乐作品缺乏战略眼光。
卞祖善认为应当鼓励交响乐创作,大力建立本土的交响乐文化,“应当把演出中国交响乐作品作为自己的职责。”卞祖善说。值得欣慰的是,一些艺术家已经开始行动。2005年余隆带领广州交响乐团赴美国、日本演出,整台均为中国交响乐作品,大受欢迎。
至于艺术形式的探索,卞祖善坦言:“不反对探索性、试验性作品,然而技巧手段不是目的,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为了听众。”
2006年恰逢中国建立指挥艺术学科50年,卞祖善感受尤为深切:“指挥作为乐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有非常好的音乐理论基础,应该懂得一门乐器尤其是键盘乐器,对艺术要有献身精神,善于把一个表演团体的潜在艺术创造力发挥出来。”在前辈指挥家中,最令他敬重的大师有两位,一位是上海的黄贻钧,一位是北京的李德伦。黄贻钧无论在感情上还是艺术上与乐团浑然一体,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与乐队配合,达到最佳效果;李德伦则气度非凡,一派大将风度。
为音乐培养听众
“如果音乐是我的上帝的话,那么我就是虔诚的信徒和热诚的传教士。”卞祖善如是说。
多年来,卞祖善就是带着这种愿望四处奔走,把他对音乐的感受与大家交流,希望更多的人也能从音乐里面感受到它的美妙。
1999年,卞祖善正式退休后,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交响乐的普及工作中。他深入到许多大学、中学和机关团体、科研单位,甚至走进社区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先后为近200个单位举行过专题讲座,足迹几乎遍布中国所有的省、自治区、市。值得一提的是,卞祖善经常在演出中安排一些互动节目,让小朋友指挥乐队,让初学小提琴的孩子上台表演。他还为海内外各种报纸杂志撰文,发表音乐评论,普及音乐知识。
“我不过是做了些启蒙的工作。”卞祖善说:“音乐会对所有的人产生良好的影响,少数人会把音乐作为职业,大多数人会成为未来的听众和音乐爱好者。”
而对于不断升温的考级热,卞祖善直言:“每个孩子都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关键在于引导,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不要抱着功利的想法学习音乐,只热衷考级不足取。”
去年底在教育部的组织下,卞祖善参与专家组在西北地区巡回讲学,向在校大学生普及交响乐。卞祖善说:“如果没有听众,交响乐便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听众需要培养,我愿为之努力。”
卞祖善小传
国家一级指挥。1936年生于江苏镇江,195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原中央芭蕾舞团首席指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