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件珍品此前从未公开展示;真人秀再现原始人生活;幻影成像“复制”秦始皇东临碣石
这是建国以来辽宁文博界最高规模的一次展览;筹备工作用了6年时间;展览票价为20元
经过6年的筹备,代表建国以来辽宁文博界最高规模的展览——汇聚全省各项重大考古发现的“辽河文明展”将于6月8日亮相辽博。
此次展出的1200多件珍品,包括28万年前的营口金牛山人骨化石直到清初的满族文物遗存,其中三分之一展品此前一直封存于考古所库房而从未公开示人。
此次展览票价依然是平时的20元。
昨日,记者进入尚处在布展阶段的展厅探营。
“辽河文明展”筹备6年
昨日,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在“辽河文明展”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此次展览筹备6年,包括展览内容策划、展品征集、装修工程招标等诸多环节,将于6月8日向社会开放。
展览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文明曙光、商周北土、华夏统一、契丹史迹、满族崛起。展览面积3100平方米。
展品1200多件。其中省考古研究所提供385件,沈阳、大连等15家文物收藏单位提供展品223件,其余展品来自辽博馆藏。
首次:公开400余件珍品
辽博研究室的专家称,首次公开的400件文物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其中有40件红山文化的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在历代玉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典型的艺术风格又决定了它昂贵的价格。一次性展出这么多极品在全国也是空前的。
“文明曙光”部分,重点反映金牛山、牛河梁等遗址。
“商周北土”部分,分为方国文明、商鼎周彜、青铜短剑、郡县初置四个单元。
“华夏统一”部分,由秦汉帝国、民族融合、北魏营州、隋唐盛世四个单元组成,再现了姜女石秦汉遗址、三燕龙城、义县万佛堂石窟等历史遗迹。
“契丹史迹”部分,分为南北分治、发达物质文明、叶茂台辽墓群与契丹丧葬文化、辽代建筑与佛教艺术。
“满族崛起”部分,由明代女真、赫图阿拉、满蒙联盟、天眷盛京四个单元构成。
辽博宣教部的有关领导表示,展览注重把握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此,讲解员将分成专家型、普通观众型、未成年型三类。
首次:真人秀再现原始生活
为了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28万年前的辽宁人如何生活,展览首次运用了真人秀的表演。
这段真人秀主要再现的是洞穴岁月,以金牛山人、小孤山人、鸽子洞人的生活情景,以此表现旧石器、新石器、新石器晚期远古先民告别蒙昧,走向文明的漫长历程。
昨日,这个吸引观众眼球的真人秀还处于排练阶段。但是记者还是从有关人士那里了解到大致过程。
演员从观众中突然走出,大投影仪打出从他逐步退化成原始人的过程。六七名演员用兽皮、树叶、桦树皮遮身,脖子上挂着穿孔兽牙等制成的项链,手中握着石器、骨角器、叉子,狩猎、捕鱼、制造石器。
还有再现原始人对自然界现象充满着神秘感,产生对祖先崇拜和原始巫术的礼仪活动。他们围着篝火跳原始舞蹈的情景。
这些演员虽然手中拿的是道具,但都是不为人知的。如小孤山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骨角器工具,在当时已十分先进,尤其兽骨制成的前端带有双排倒刺的鱼叉。
首次:幻影成像“复制”东临碣石
昨日,记者在 “碣石室”看到,展览首次采用动态三维幻影成像技术来再现秦始皇东临碣石的盛大场景。
盛大的宫殿、列队行进的近卫军、湛蓝的海水和天空,再配上三维声音、灯光、气味、烟雾,产生强力的动态立体视觉效果。
工作人员介绍,所谓幻影成像基于“实物模型”和“立体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利用大型非球面光学元件,将通常只能在平面显示器上呈现的三维动画成像展现在观众面前。
每段演示在5分钟左右,就像在影院看立体电影。
辽宁最早稻米距今3300年
在展厅记者看到了不少“辽宁第一”。如早在3300年前的大连,大嘴子青铜时代的人们就已经种植稻米、高粱。
陈列中,这些炭化的稻米、高粱被盛在两个胶卷盒般大小的罐子里。专家告诉记者,它们是在贵族的墓葬中被考古队员发现的。
辽宁最早的铜刀距今4000多年前,是在坐落于大凌河畔的康家屯石城遗址发现的。它只有20厘米长,呈绿色,但它不是武器,只是劳动的工具。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瓦当也在展品中,它叫高浮雕夔纹大瓦当,直径有52厘米,目前仅在秦始皇2号陵发现过,是秦代皇家专用的建筑构件。
被称为“中国维纳斯”的中国最早的造型艺术品,这就是同属于红山文化的东山嘴遗址中出土的两件女性小型雕像。
它与欧洲旧石器时代的小型女性圆雕,奥地利的“维尔伦夫的维纳斯”西亚出土的小型孕妇雕塑在表现手法上极为相似。
记者王志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