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的一天,位于阳泉平定县境内的一个偏僻山村,一位农电工正在收取电费。村委会主任赵所平拿着电费收据喜滋滋地告诉笔者:″俺们现在用电和城里人一样的价钱,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老停电了,俺们山里人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这个小山村叫红岭村,从阳泉郊区西南舁变电站出发,笔者随一名农电工驱车沿着蜿蜒跌宕的山路,用了30多分钟才到达这里。 农电工笑着对笔者说:“俺要骑摩托车顶多用二十分钟就过来啦!”
红岭村东西两头都有山路,一条通往平定县,一头通往市郊区。尽管红岭村地属平定县,但相对来说距离郊区新建的35千伏西南舁变电站稍微近一点,所以郊区供电支公司负责了对该村的供电。
赵主任邀请笔者进家坐坐。跨进宅院大门看到满地堆放着的钢材,院子那头还摆放着切割机、电焊机和操作台。进了屋子,一个小男孩正在电脑上玩“QQ”游戏,赵主任笑着哄走了小孙子,便和笔者拉起了家常。他回忆起了从前,农网改造前因为村里太穷,全村100多户农家凑起钱来用枯树干架起一条“毛毛线”,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从几十里外的一条其他村的10千伏线路上接过来电源,红岭村才告别了煤油灯的历史。那时,由于电线损耗太大,村里的电费摊下来平均每度高达七八毛钱,村里为收缴电费,张家长李家短的没少怄过气。谁家遇上红白喜事,连大灯泡都不敢扯一个,更谈不上敢用电器设备了。不仅如此,“毛毛线”还老出问题,隔三岔五地停电,遇个刮风下雨的那是肯定要摸黑过夜。
现在好了,一根根又高又粗的水泥电杆架着手指头般粗的银线横穿村里,挨家挨户还通了专线和电表,走多少字交多少钱,大家对电费再也不糊涂了。一年到头,除了定期的停电检修,几乎村子不怎么停电了。即便是偶然发生故障,只要给供电所打个电话,电工们很快就能处理好,停电时间最长没有超过1天的。村里人有条件的,家里早已置办下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老赵还向笔者“炫耀”了他的“政绩”,别看红岭村人不多,这里有石膏矿、石膏加工厂、三家磨坊,还有三个小卖铺和包括他家铁配件加工在内的四五个小作坊,村民们下地干活的越来越少了。他还把笔者带到厨房,他指着墙壁上的一个小刀闸说,去年全村都安装了水泵,大家从此告别了“一根扁担两水桶”的挑水时代。好奇心驱使笔者上前合上刀闸,只听见从旁边的水管里发出一阵“嗡嗡”声,紧接着水缸上面的水龙头就流出了水。久居城里的笔者乐了,这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方便的“自来水”。原来,他们在庭院下面建造了水窖,并安装了潜水泵,只要接通电源,潜水泵就可以将储存在水窖中的水抽出来,通过预埋的水管再流到水缸里,而水窖中的水则靠平时透到地下的雨水和雪水积蓄而成。难怪他们的“自来水”费就是潜水泵消耗的那一点点电费!
像红岭村这样的村庄,在郊区供电支公司管辖范围内有189个,涉及农户5.5多家。5年多来,为改善农村用电情况,郊区供电支公司先后投资了1亿多元,分两期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一方面,对旧配电线路更换了电杆、变压器、导线,对部分低压线路重新布置,增设了变压器等,大大提高了电压质量。另一方面,还为偏远山区的村庄新建了专供线路,供电半径明显减小,保证了山村的供电可靠性。目前,郊区已经全部实现了“户户通电”,农民生活电价降低到0.475元,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电压普遍也由原先的170V增加到了220V,供电合格率由改造前的80%上升到了98%以上。
郊区供电支公司还向广大村民大力宣传《农村用电安全须知》《触电现场急救方法》《用电规章制度》等常识,提高农民的安全用电意识。同时,郊区供电支公司还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特别是强化了24小时电力故障报修服务,满足了地方用电需求,赢得了地方政府、厂矿企业和农民们的普遍赞誉。在地方开展的“优化发展环境,树立行业新风”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中,郊区供电支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名列公用事业和窗口服务行业类单位榜首。截至5月11日,郊区供电支公司安全生产纪录上升到5073天,创该公司成立以来安全最长周期。
王亚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