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阳台上,堆着好些石头,杂乱无序,尘埃蒙蒙。可是,每块石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都能引出绵长思绪。
晶莹剔透的小玛瑙,是从阿尔泰的天鹅湖畔拾来的。清雅透明的大黄冻,是从准噶尔盆地的魔鬼城挖出的。 缅甸石含有绿玉,从西双版纳购得。一块佛石,据说藏有佛性,来自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最大的一块,二十多公斤,产于阿拉善的大漠深处。边防连长送给我时说:“这是沙尘暴的源头石。”从酒泉飞回来,机场安检人员有怀疑,固执地要打开,让我费了一番口舌。还有几块金矿石,产于保定的涞源深山,含金量极高,碾成粉,用白瓷碗淘洗,颗粒金闪闪发亮。我选了一块,约一公斤,送给外国的一位朋友,他珍重地摆放在客厅里……
我的藏石,称不上奇特,若送给展馆,够不上档次。放在家里,居室小,无法陈列,只能委屈它们,堆在阳台一角。千里迢迢背回来,表明我的真诚和执著。其中隐藏着我的行踪,翻看藏石,便要想起那方山水,想到驻守边关的士兵。
对石头的钟爱,肯定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钟爱。石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是世界上一切文化的先导。
人类不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从石缝里蹦出来,与石头没有亲缘关系;人类不像《石头记》里的贾宝玉,命系于脖子上的“灵通宝玉”,与石头无性命攸关。但是,人类与石头的亲近决非一般。人类的祖先,扶着石头站起来,钻入石洞求安居,举起石头与野兽争生存,握着石头挖掘土地种庄稼……从进化看,说人类与石头有共生情缘,应该非常恰当。到北京郊区去看猿人遗址,得钻进石洞里去,石洞是祖先的家呀。
文化以石为宗,或者说石文化是人类文化之宗。走进世界各地的历史博物馆,林林总总,基本类同,那里展出人类进化史,无不是以石文化作为第一馆。史前文化遗存,被后人找到的,挖掘的,都以石文化为渊源。这里所说的石文化,是指人类选择石器做工具,用于生产和生活。谁也不可能遗弃石文化,谁也不可能超越石文化。人类是从石器时代走过来的。从出现人类起,石器时代经历了二三百万年。也许年代太久长,又分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只有几千年,与漫长的石器时代比较,实在短得很。
历史博物馆里的石文化,属于广义文化。若将文化作狭义看,仍然可以说,诸多现代文化可以到石文化中去寻祖问宗。
比如岩画,一万年前就有了,一万年至五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大量出现,并留存至今。岩画是绘画的老祖宗。帛上作画,纸上作画,不过是一两千年的事。又比如石雕,古人佩戴的装饰品,雕得相当精湛。严格说,最早的雕石是磨石,包括细小的石孔,也是用石磨石慢慢磨出来的。我到过河南安阳,看过殷墟遗址,出土甲骨文的灰坑旁边,有座同时期的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石雕,鸟形、兽形、人形、龙形,夸张浪漫,极富想象力,有很高的艺术性。再比如石磬、石钟、石鼓,是打击乐器的始祖。古人击石为乐,石文化敲开了人类文化的大门。
将石文化再缩小,彩石文化即为其中的一类。我国的彩石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彩石,即福建的寿山石,浙江的青田石、昌化石,以及内蒙古的巴林石。四大彩石之外,各地还有许许多多的彩石,都在彩石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寿山、青田、昌化,我没有去过,只是在京城看过展出,展品相当丰富。巴林石的展出也早看过,它的产地,近日才得到机遇去了一趟,在那里跑了几天。
让我大饱眼福,是欣赏了“鸡血王”。鸡血石是彩石中的极品。经巴林右旗武装部政委联系,珍藏馆的馆长打开两重铁门,才见到大玻璃柜里保存的鸡血石之王。自然形态,高约半米,形似墩实的宝塔。鸡血石的质量有三要素,即血的艳度,血的状态,以及质地的温润和透明度。“鸡血王”血色正红,鲜艳夺目,晶莹欲滴,纯正无邪。鸡血的形态,如霓裳,似云霞,类锦缎。石质为牛角冻,温润,细腻,凝结。凡上等彩石具有的优秀品格,质地,纹理,血色,光泽等,皆为“鸡血王”所具有。耀目的灯光下,仿佛黏膜包裹着一汪鲜红的鸡血,一旦捅破了黏膜,鲜血会喷涌出来。这堪称世界一绝。
“这尊‘鸡血王’是有价之宝,还是无价之宝?”我问。馆长肯定地回答:“无价之宝。”
巴林右旗已有决定,“鸡血王”作为镇馆之宝,镇旗之宝,永远不进入市场。馆长还特意加了一句:“也不再请专家估价。”
为何强调“不再”?我追问,才得知还有一段隐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了一起刑事案件,曾请专家估过价。由于保管不善,“鸡血王”被盗,这事直惊动到北京。幸亏发现早,紧急追捕,“鸡血王”还没有偷渡出境。专家估的价格,在那个年代,几乎是天文数字,以至罪犯被处极刑。近些年,常有大款看中“鸡血王”,出天价求购,都被巴林人一口回绝了。如今,珍藏馆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以确保该石安全。
会不会再有新的发现,超过“鸡血王”呢?这不好说。专家大致看法是,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为何?从矿石的储藏看,资源正在衰退,好的矿脉走向萎缩。
极品彩石,纯属天然,无须雕刻。天然彩石的欣赏,无论是形态,还是纹理,不可能是具象的,只能是抽象的。这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欣赏关系密切。只要将国画与西方的油画比较,将京剧与西方的话剧比较,就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国画固然有精细的工笔画,但较之油画,整体上属于写意。讲究空灵,神似,神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必那么细腻,那么逼真。京剧表演手法也是写意。扬一下马鞭,骏马奔驰;迈出几大步,跃进千里;挂一串假胡须,上了年纪;红脸白脸黑脸,性格品格外露。彩石欣赏,将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欣赏方式推到了极致。欣赏者不仅要调动视觉,还要调动思维,投入想象力,创造力。思维欣赏所获得的,比视觉欣赏所获得的,更深邃,更广泛,更精彩。
域外很少见到这种现象。也许外国人的欣赏过于具象,过于笃实,使得他们对石文化缺乏兴趣,没有兴趣广泛的中国人这么浓厚。具象欣赏,笃实思维,面对自然形态的石艺术品会索然无味。外国人到中国旅游,买艺术品,多选择民间的手工艺品,不爱选择石艺术品。这与他们欣赏习惯是有关的吧。
艺术欣赏可以偏爱。我对石文化的偏爱,全在天然,不在雕刻。我总觉得,天然石一旦雕刻,便把欣赏者的想象力固定了。琢磨雕刻家的意图,解释人家的理趣和情趣,是我所不愿的。欣赏天然石,展开思绪,无限遐想,翱翔于自然之神的艺术天堂,痛快淋漓。
从巴林回来,我杂乱的阳台上,又多了一盒子巴林石,脑子里增添了寻石巴林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