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朝“农事试验场”正门
北京动物园湿地
从清朝的“农事试验场”一路走来
百年回廊,古风优雅;水禽湖畔,郁郁苍苍。灰色“三拱门”上的石刻雕花依然清晰可见,记录着北京动物园的百年沧桑与变迁。
北京动物园始建于1906年,前身是清政府设立的“农事试验场”,面积约1.5公顷。1907年,南洋大臣端方从德国购买了一批动物,放置在这里。到1908年,慈禧太后将其对外开放,俗称“万牲园”,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向公众售票的公园。
1949年后,动物园成为国内主要的野生动物展示区和科研基地;自1951年起,开始全面整修和扩建;1955年,被正式命名为北京动物园。如今,北京动物园已经是一个占地面积约90公顷,展出陆生动物457种、4461只,海洋鱼类1000余种、50000多尾的大型城市动物园了。
在老北京人心里,北京动物园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地方,也是一部储藏记忆的活字典。68岁的胡平越老人是动物园的常客,她说:“1954年来北京,我参观的第一个公园就是动物园。我的小孩儿出生后,参观的第一个公园也是动物园。现在啊,两三天不来就心里难受。”
近年来,北京动物园也在尝试新的经营理念,以教育、保护为重点,让这个百年老园焕发出新的光彩。
认识自然了解动物的便捷课堂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少有机会跟大自然和野生动物接触。“如果没有动物园,城里一个10岁的孩子,可能看不到一只野生动物。”动物园副园长张金国感叹道。坐落在城市中的动物园就成了人们认识自然、了解动物的便捷课堂。
“你看,它飞起来了!”水禽湖畔,4岁的张浩哲正注视着一只从小岛上起飞的野鸭,兴奋地问坐在一旁的爷爷:鸭子可以飞,那小鸡为什么不能飞啊?熊猫馆里,几个孩子睁大了眼睛静静地看着一只正在进食的大熊猫,轻声地议论着:为什么大熊猫只爱吃竹子呢?它们能吃饱吗?在科普馆,随处可见带小孩前来参观的市民。
近年来,北京动物园推出了一系列以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一年一度的“爱鸟周”、“生肖文化节”,为残疾儿童提供参观机会,出版相关图书等,都让人们在轻松游玩的同时,不知不觉收获了许多有关动物和自然的知识。
此外,北京动物园还尝试着跟动物环保组织合作,丰富教育的内容。为纪念园庆100周年,动物园与野生动物摄影环保组织“野性中国”合作,开展了《我与北京动物园》摄影大赛。市民参赛非常热情,业余组第一期就有50多人、230多幅作品参加。
让动物尽可能原生态地生长
30年前,北京动物园只是展示动物和科研的基地,使野生动物能够在动物园存活和繁殖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今,动物园的理念也有改变:丰富动物的生活内容,让动物尽可能原生态地生长。
在动物的生存环境上,他们尽量模拟自然生态:为黑猩猩打造的“山地丛林”、为浣熊搭建的“花园洋房”,都让它们过上更接近野外的生活。张金国介绍说,北京动物园在今年“五一”前为118只动物乔迁新居,新兽舍拆除了铁丝网、铁笼子,四面墙和天花板换成了落地玻璃。这不仅有利于动物生长,而且解决了游人参观不便和不当投喂食物的问题。
为还原野外环境和自然生存状态,从去年开始,北京动物园还对动物实行混养,现已初具规模,100多种动物离开单一牢笼,开始“同居”生活。狼与熊在山头争霸,斑马和鸵鸟互相追逐,角马与羚羊同吃同住……这些以前只在野外出现的场景,如今都在北京动物园上演。
引导动物互动也是动物园的新举措。张金国举例说:以前喂食的时候,饲养人员会直接把食物放在地上,动物们“饭来张口”;现在则把食物藏在不同角落,或是高挂在树枝上,让它们必须劳动才能获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