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复制的人面鱼纹盆(右一)静静地陈列在半坡博物馆里 本报记者 苗波 摄 它是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礼物,它那神秘而意味深刻的“人面鱼纹”一直吸引着人们关注。这个50多年前离开陕西的“游子”什么模样?有着怎样的经历?神秘的图像究竟有什么含义?让我们一同期待它的归来……
在外漂泊半个多世纪的人面鱼纹盆终于敲定了“回娘家探亲”的日期。为配合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经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批准,由半坡博物馆和华商报社联合主办的人面鱼纹盆回乡展将于6月9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馆举行,历时一个月。
人面鱼纹盆离陕半世纪
在昨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自然是格外高兴。他表示,这是人面鱼纹盆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离开陕西后首次回陕并公开亮相,此举对激发人们热爱陕西、关注陕西的文物工作具有特别的意义,同时也给市民近距离欣赏国宝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对于人面鱼纹盆,人们并不陌生,因为翻开中学历史课本就有相关的介绍。据介绍,半坡遗址在1954年~1957年的发掘中,共发现了7件绘有人面纹的陶器,两件较为完整,其中一件便是这次即将展出的人面鱼纹盆,该盆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内。人面鱼纹盆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在陶盆内壁,绘有对称的两个人面和两条鱼纹,该器物1955年被发现,出土地点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内,这也是半坡遗址首次发现完整的人面鱼纹这种彩陶图案。
张礼智说,人面鱼纹也是国内最早发现的彩绘人面纹,其巧妙的构图和神秘的内涵,一直为世人所关注。上世纪五十年代负责发掘半坡遗址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工作结束后,把部分文物标本(包括此件文物在内)带回北京,使半坡遗址的少部分文物精品离开陕西。
“国宝级”文物受特别保护
记者了解到,彩陶在任何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数量都很少,保存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就更显得弥足珍贵。目前所知,国内发现人面纹的遗址不超过10个,所发现的近30件人面纹中,保存完整或可复原的也只有10件器物。因此,人面鱼纹盆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属“国宝级”。
据悉,人面鱼纹盆将于6月9日-7月9日在半坡博物馆第四陈列室里向公众展出。半坡博物馆准备了陈列专柜以及四个展板介绍人面鱼纹盆的历史。
对这件“国宝级”的文物采用何种方式、何时运送至陕西,有关方面相当谨慎,暂时没有透露任何消息。记者了解到,去年保存在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回到河南安阳“省亲”时,有关方面就派了4辆警车全程护卫。
返乡故事
可以“探亲”不能“定居”
人面鱼纹盆可以说是半坡遗址的灵魂。时隔半个世纪后,“灵魂”终于要回到她的母体,哪怕是短暂的停留,其意义依然非常深远。相关人士表示,人面鱼纹盆重回故里故事多多,耐人寻味。
是国家博物馆的“台柱子”
人面鱼纹盆离开西安半个多世纪了,很多文物专家都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普通群众更是难以接近这件稀世国宝。半坡博物馆副馆长张希玲说:“我在半坡博物馆工作20多年了,也没有见过人面鱼纹盆的真品。”
大家都很关心:这么多年,人面鱼纹盆,你在他乡还好吗?
国家博物馆(2003年,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建成)藏品保管一部主任关双喜说,人面鱼纹盆在国家博物馆“生活”得很好,而且享受着特殊待遇。据介绍,国家博物馆目前共有40多万件藏品,一级品仅有2000多件,人面鱼纹盆就是其中之一,是史前类展品的“台柱子”。
国家博物馆专门为这些国家一级珍贵文物设立了一级库房。据了解,50多年来,人面鱼纹盆出过十几回国,每次展出都非常风光。
返乡“探亲”未设保证金
据了解,安阳市去年以借展名义将离开故土50多年的司母戊大方鼎请回安阳时,国家博物馆开出了巨额保证金。那么人面鱼纹盆此番返乡是否也有巨额的保证金?关双喜做了否定的答复。据悉,这主要是因为人面鱼纹盆出自半坡遗址,出于情理和对陕西的信任,这次没有设立保证金。
国宝归哪收藏是“敏感”话题
人面鱼纹盆出自西安半坡遗址,从情理和更利于理解文物的角度上讲,很多读者都希望它这次回娘家能多住些天,最好是不要走了。
关双喜明确表示:“常回家看看可以,但放在半坡(博物馆)可能性不大!”即便是“常回家看看”,也要建立在取得信任的基础上。他说,人面鱼纹盆放在哪家博物馆都属于国家财产,它的性质不会改变。现藏国家博物馆,只是国家财产的不同保管而已。尽管这样,但国宝放在哪的确存在很大不同。有关人士表示: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本报记者 秦子第1页
考古实录
刚发现时和新的一样
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石兴邦老先生回忆当年主持发掘半坡遗址的情景
人面鱼纹盆是怎样被发现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一切都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石兴邦老先生息息相关。
1953年5月的一个傍晚,时为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的石兴邦正在西安浐河边的半坡高地上作考古调查,一处断崖暴露出来的灰层、陶片、石器等吸引了他。他将这些东西带回北京,引起考古界极大兴趣,因为它属于仰韶文化,而仰韶文化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最灿烂文化。
为了弄清半坡在仰韶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第二年秋天,半坡遗址正式发掘,主持者就是年仅31岁的石兴邦。发掘不久,一座房屋的遗迹显现出来,它的面积达160多平方米,考古人员分析它绝不是一个普通氏族成员的房子,而极有可能是整个部落集体活动的中心!经过进一步发掘,一个以大屋为中心建成的氏族部落逐渐露出了冰山一角,这是中国首次面世的史前氏族村落遗址,这一成果让考古人员十分兴奋,而他们没有想到,更加引人注目的发现还在一年之后。
到了1955年春天,考古人员迎来了最为兴奋的一个发现,发掘坑里第一次出现了一个陶罐群,这些陶罐里装着什么?为什么盖得如此严密?石兴邦小心翼翼地揭开一个盖子,他的视线立即被一个神秘的完整的人面鱼纹所吸引!因为他们原来在遗址里发现的都是碎片,这个完整的陶罐使大家很惊喜,都围过来看。
根据石兴邦的描述,当时看到的这些东西一件一件就和几个人戴的帽子一样。他们把这些东西整个清理完,然后才一个一个揭盖。并且当时翻开的时候,它的那个人面鱼纹图案是很清楚的,和新的一样,非常好看。第2页
神奇魅力
人面鱼纹是外星人形象?
这是一个神秘而意味深刻的图像,呈圆形构图,画面由人面和鱼组合而成。在这个人圆圆的脸上有一对笑眯眯的眼睛,鼻子像倒立的英文字母“T”,嘴巴笑哈哈地大张着,嘴的两边各含一条鱼,双耳和高耸的发髻分别用鱼或鱼形纹装饰,额头为半黑和半弧圆的不对称图形,既显得诡异又流露出几分天真……
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说,自从人面鱼纹图案发现以来,由于其本身构图的奇特和神秘,对人面鱼纹的含义及用途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争论,至今大约有近30种观点,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图腾说:有专家认为,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图腾崇拜是精神生活和原始信仰寄托的象征。因此人们的艺术活动里,图腾徽号往往被刻在某些器物上。半坡人靠水而居,因此半坡彩陶上的鱼纹可能就是半坡图腾崇拜的徽号。人与鱼组合画在一起,代表着人与鱼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
权力象征说:也有专家认为,人面鱼纹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的有所特指的图像,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力的象征。在氏族部落里,谁持有这个图像,谁就会成为氏族的首领,就具有了对其他人绝对的统治能力,具备支配其他人的神圣权力。
面具说: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感到无法理解。为了驱逐内心的恐惧感或者是祈求上苍的祝福,便产生了专门祈福驱邪的“巫师”。“巫师”在作法时要戴着面具,以显示神圣、庄重和神秘。人面鱼纹盆便是这样一种面具。
外星人形象说:还有不少人认为人面鱼纹图案所代表的形象在地球上是并不存在的,有可能是在6000多年前,一些外星人光临过地球,而这个人面鱼纹便是它们的形象,也有可能人面鱼纹盆是它们戴的帽子。
祖先形象说: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对自己“从何而来”感到非常神秘。由于临水而居,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最初就是鱼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把祖先已经化为“鱼神”顶礼膜拜,以示尊敬。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没有一种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目前研究人面鱼纹和相关的佐证资料还十分有限,加之时代久远,其神秘和出现如此多种观点就不足为奇了,但这也正是该图案的神奇魅力所在。”张礼智说,他们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围绕人面鱼纹盆所引起的种种谜团进行破解,还将听取公众对图案的种种猜测,“揭开谜团的钥匙也许就在公众手里”。第3页
彩绘陶器 闪耀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6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陕西渭河流域、山西西南和河南西部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灶、鼎、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
多少陕西“宝贝”身在他乡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国宝级文物在发现之初,就被中央调拨走。昨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一部主任关双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出土于陕西的文物数量不少,但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他表示,国家博物馆内珍藏的陕西出土文物在比例上是排在前面的。
记者了解到,除了人面鱼纹盆外,我省茂陵出土的汉代犀牛尊,临潼出土的西周利簋(guǐ),宝鸡出土的仰韶文化时代的小口尖底瓶,兴平出土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牛尊,华县出土的仰韶时期陶鹰鼎,西安出土的汉代绿釉陶水亭、彩绘陶舞俑和唐代三彩文官俑、陶女侍俑等也都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内。
另据了解,陕西还有大批文物在清末和上世纪初期流失到了海外,其中有的是列强掠夺,有的是被盗卖,但究竟陕西目前有多少文物流失在海外,有关部门表示“没有详细的资料统计,但肯定是数以万计”。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李彪 采写第4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