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占地仅一个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短短5年已累计产出了30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进出口总额达66亿美元,而且还在以每年30%以上的高速递增。在杭州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5周年之际,杭州海关昨天公布的这组数据,向人们勾勒了杭州工业史上一段“用最小的工业空间做最大产出”的传奇故事。
数据书写5年辉煌
杭州出口加工区是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15个出口加工区之一,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杭州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2.92平方公里,一期围网建设2.007平方公里。2001年5月18日通过了海关总署等八部委的联合验收,5月28日正式封关运作。目前建成区占地一平方公里左右,截至2006年3月底: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5.15亿元,建成标准厂房24万平方米,企业自建厂房10.6万平方米;
园区内已有东芝、松下、矢崎等跨国公司投资的27家外商投资企业在此生根落户,总投资4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2亿美元;
园区内已形成笔记本电脑、汽车零配件和家用电器三大主导产业;
园区内已有20家企业全面量产,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6.4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占开发区进出口值的37%,其中出口35.6亿美元,投产的企业中有7家企业产值过亿元;
园区内企业已为地方提供了12350个就业岗位,累计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1.08亿元人民币。
通过以上这组数据,人们不难看出,钱塘江畔这块占地一平方公里左右的昔日荒涂,5年来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下面这组数据,则能让人们更了解这块土地当下的脾性:
高端产业的引进,产生巨大产能。2005年,区内企业平均加工增值率达到18.5%,工业总产值131.6亿元,单位面积产出约180亿人民币/平方公里;
出口额逐年增加,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柱。2005年,区内企业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57家出口加工区第5位,2006年1季度已完成出口4亿美元,占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值的27%;
产业辐射功能显现。2005年,仅东芝、松下、矢崎三家龙头企业,就已有350家区外企业与之形成固定配套关系,整个出口加工区的国内采购料件比例达到47%,其中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合计占60%。
“高产”是怎样“炼”成的?
“如今每平方公里年产出180亿元的工业产值,在全国的几十个出口加工区中,这样的单位产出目前在国内是最高的。”杭州出口加工区综合管理局局长张雨秋说。论天时,全国首批启动的出口加工区有15个;论地利,杭州出口加工区起步不如昆山;那么,杭州出口加工区凭什么就“炼”出了全国最高的“单产”?
这还得从一件发生在两年多前的“东芝危机”事件说起。杭州东芝公司的仓重和夫先生对这件事记忆犹新:
2003年10月,该公司因一批料件质量问题,生产线面临停工。如果不能按期交货,除承担巨额赔款外信誉也将极大受损,并因而影响东芝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因此,该公司一面紧急向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地调货,一面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打了个求助热线,因为调来的货物最起码要在晚上9点之后才能到达杭州出口加工区,最晚可能会在午夜之后。
在危急时刻,开发区海关一方面积极向杭州海关职能部门请求业务支持,另一方面紧急部署人员加班加点。在接下来的7天中,从下午4点半到第二天凌晨1点半,开发区海关驻出口加工区办事处的9名人员轮流加班,以确保东芝公司的进口液晶显示器顺利通关。“这一个星期,可以说创下了东芝货物通关时间的最短纪录,以往从货物启运到最后运到工厂需要两天半的时间,但这几天每单货物都只用了8个小时。”仓重和夫先生说。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杭州出口加工区并不鲜见。建区伊始,管委会和海关等政府部门就从方便企业角度出发,采取了一项又一项便民服务措施。
首先是着力简化业务审批手续,实行“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的通关模式,大大缩短了进出口货物在通关环节的海关作业时间。2003年,海关创新思路自行设计、开发完成了“出口加工区海关计算机联网管理系统”,率先在全国出口加工区中实现了“联网管理”。这样企业可以全天候地在办公室里向海关申报相关业务,填补了全国出口加工区“联网管理”的空白。
2004年,开发区海关又加强与其他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海关监管特殊区域的联系,保障了特殊区域间货物往来的通畅,并开通了批量直转业务,引进了最新的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在这种物流监管模式下,企业将进口的供应商的货物存放在加工区的公共仓库中;而卡口的部分监管功能也随之“前推后移”。VMI既帮助企业实现了零库存,又提高了卡口的通关速度。
同时,海关还积极实行“首问负责制”、“午间值班制”,建立了“5+2”和24小时预约通关制度,有效保障了加工区企业24小时无障碍通关。
为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开发区管委会还定期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研,强化区域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海关还积极探索企业分类管理经验,借鉴企业大客户管理的理念,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了东芝作为首家大客户试点单位,给予多项便利措施。
对企业而言,高效即意味着利润。“如今东芝已经关闭或转移了其在菲律宾、日本等地笔记本电脑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全部都要搬到杭州出口加工区。”杭州东芝信息有限公司总务部部长许赣申说,其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生产能力超过240万台,年出口能力超过10亿美元,成为东芝公司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针对区内企业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税收优惠正逐渐从吸引投资的主要角色淡出,出口加工区“一流的速度、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形象,一流的效益”是企业看重的焦点。
由此看来,政府的高效服务和不断创新的理念,是杭州出口加工区创造全国最高“单产”的关键法宝。“随着加工区企业业务量的发展,我们还将不断创新监管模式,企业的通关的速度还会更快。”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副关长曹定龙自信地说。
未来5年将有突破性发展
“为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战略转变,必须进一步促进出口加工区健康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外贸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去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出口加工区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明确指出,要按照“加工制造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功能定位,研究增加出口加工区的保税物流功能,积极探索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引入研发中心,要千方百计合力打造区内优于区外的政策优势,并提出了完善管理、改进服务等九个方面的意见。
这意味着,出口加工区的单一加工功能限制将被打破,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将更为明显。未来五年,出口加工区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而当前国际投资贸易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跨国公司的投资正日益呈现由低成本区位转向产业集群区位的新动向。目前,杭州出口加工区已初步形成笔记本、汽配和家用电器三大产业集群,并在迅速发展。而杭州出口加工区为顺应国际投资和贸易的这一新趋势,已开始围绕战略优势产业和产业核心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化、本地化的中小企业,实行上下游关联性生产企业、服务企业以及相关机构集中联动、配套发展。如最近就引进了国际著名物流企业新加坡叶水福集团。“我们将继续改善硬环境和软环境,进一步做大优势产业,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杭州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杭州出口加工区综合管理局局长张雨秋说。
据悉,杭州出口加工区的下一步的目标是,抓住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努力把加工区建设成为促进杭州市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结合体。
(记者金雄伟通讯员虞付月徐建春章勇 每日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