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 唐烨)昨天,主题为“中国软件工程和谐融入世界”的第28届世界软件工程大会(ICSE)在沪开幕。这是该国际软件界峰会30多年来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与会。 众专家学者纷纷发表高见,在人才培育、技术路线、机制模式等方面指点软件创新之路。
人才创新第一位
目前,世界最大的软件生产国美国占全球软件产业份额 39.8%,日本占10.6%;我国仅占3.55%。人才规模与产业规模密切相关,美国拥有软件人才 240万,日本140万;我国通过科研院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仅 30万,尚缺口25万。
北大信息工程科学系主任、中科院院士杨芙清教授认为,我国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提升自己在世界软件格局中的分量。现在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后无法上手,“转型期”很长。要消除软件人才的供需差距和业务能力滞后现象,高校、中介培训机构等人才输出方就应改变现有的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已在各大高校建立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与以往相比,这些学院更具行业导向性。例如北大软件学院,聘请IBM、微软等国外知名企业的高阶层总裁,给学生面对面授课,学生就读一年后,可进入企业实践8个月至 1年。
攻克每一个新名词
世界软件工程大会除全体会议外,还举办近40个专题会和研讨会,“构件”、“开源”等专业名词频频出现,它们代表着当今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浪尖。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倪光南院士认为,国内软件唯有技术创新,才能紧追世界软件之潮,甚至在某些方面赶超。例如“构件”正在成为全球生产软件的一种“零件”,好比螺丝、螺母既可用来造车,也可用来造房,不同功能的构件可以整合成不同用途的软件,而且它们能被反复而灵活地使用;再如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源代码”软件,它不属于某个国家或企业,而是通过全世界软件作者的协作来进行修改、再发行,也包括中国软件人。
令与会代表兴奋的是,上海出现了普元、中标等专攻构件、开源软件的少量企业,国内使用国产构件平台和电脑操作系统的用户正在逐渐增加。
“政产学研用”五合一
常提的“产学研”结合,在大会上被分别向上端和下端延伸开去,这被专家称为软件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协调发展新模式。中外专家都不同程度强调了政府主管部门在软件产业政策方面的作用,还强调了软件开发与应用的无缝衔接。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教授举例说,IBM常常从自己的某一生产环节上抽取一项实用软件技术,把它拿回企业实验室做二次研究,开发出新的软件又重新回到原来环节提升效率,或用于新的环节。他认为,中国软件业的创新点很多,但如果没有“从第一线来,到第一线去”的研发机制,国内创新就会远离国际市场。此外,国际计算机械协会(ACM)专家认为,中国企业也可像亚洲软件大国印度那样按“离岸外包”的模式发展,并在这种国际性业务中逐渐提高软件工程能力,这是企业做大的最佳方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