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中国新闻周刊》 > 《中国新闻周刊》精彩报道
中国新闻周刊:城市空心人
时间:2006年05月25日17:57 我来说两句(0)  

 
有奖评新闻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城市空心人

  这一代中国城市工作者,推动了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但却在城市化的加速度里无法抽身片刻。一些人的智慧、激情、干劲,被无休止的工作消耗一空。这个华丽的时代里,随处可见空心人

  ★ 本刊记者/何晓鹏

  桌子上撂着厚厚的一摞报纸——北京当地主要的几份都市报,乔强一页页翻着,目光呆滞。
“我现在最大的理想,就是捡一笔钱,找一个漂亮的女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对城市绝望的那种,然后一起回老家承包一片林子,过那种云淡风清的日子。”乔强表情严肃地自嘲。

  工作几年就成“骨灰级”

  33岁的乔强在北京一家报社当编辑,毕业10年的他做了4年记者、3年编辑,用他的话讲,他已经是“骨灰级”的报人了——“形销骨立、心死如灰”。

  乔强并不真的形销骨立,176厘米的他体重170斤,他胖得很突然,两年时间重了30斤,他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

  “精神上枯槁了,这壮是假的,虚胖,你要是打我,我躲都嫌累。”

  年初的时候,乔强的住处附近新开了个健身馆,年卡三折促销,乔强办了一张,想振作一下。第一次去,教练让他先慢跑10分钟热身,跑了一半乔强停下来了,走两步之后,咕咚一声躺在地上,口冒酸水、两眼发黑,20分钟后才缓过来。到现在快半年了,他的年卡只用了那一次。“知道吗,考大学时我还是因体育特长加分呢。”

  转变什么时候发生的,乔强心里挺清楚。初当记者时,乔强觉得自己就是怀剑下山的剑客。因为文笔犀利、读书也勤,他被报社分派做深度报道。“那时候作暗访,两三天不睡觉是常事,真把自己当大侠。”

  4年之后,乔强就觉得有点刀钝刃乏了,“媒体环境竞争激烈,激励性差,工作强度高,满足感全来自那点纸上刀枪,时间长了就木了。虽然每次报导的事儿不一样,但这就像达•芬奇画鸡蛋,就算一天换一百个鸡蛋来画,也是个圆儿。”

  记者做不下去了,乔强申请做了编辑,开始还好,新岗位要学习很多新东西,作息时间重新调整。但没到一年,乔强又重新回到了憔悴状态。

  现在的乔强每天中午来到报社,吃过饭后开始浏览几家同类报纸,为下午评报做准备;开完编前会,跟记者沟通落实当天稿件,等到晚上七点左右,记者的稿件一篇篇像雪片般飞来,乔强逐篇修改、拟题、组版、送审、画版、签字,离开时已是午夜。

  每天凌晨3点睡觉,10点起床,然后重复昨天的日子。

  “腻透了,真的,看见我面前这一摞报纸没有,每天这么一摞,头晕。我现在看到带字儿的东西就恐惧。以前我是那种离了书活不下去的人,现在书还买,翻过的不到三分之一。”

  乔强说他昨天又被扣了30块钱,因为稿件有三处错误,他说自己这半年来每个月都会因为这事儿扣掉几百块。一次,校对指着稿子上的一句话让他看,乔强读了两遍就是没看出问题,那句话是“儿子7岁时,妈妈出世了”。

  “每天看稿子都像在过堂,硬着头皮去盯上面的字儿,有时你干着急,可字儿里的意思就不往你脑子里进,满眼的符号,就是看不出错。”

  乔强告诉本刊,再过一个月,他就开始休年假了,这回他准备把自己“放逐”到湖南凤凰去。每年一度的年假已经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不带手机,不带书,不带电脑,“大侠也需要疗伤,恢复恢复元气啊!”他说。

  呼吸越来越沉重

  和乔强一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王畅也面临着一种精力被掏空的状态。

  今年30岁的王畅在一家跨国IT公司上海分公司担任技术部经理。采访王畅时,记者发现他时常会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地呼出来。

  “呵呵,你注意到了,都习惯了,可能平时压力大吧,这样舒服点。”王畅说他有这个习惯已经好多年了,从他做程序员时就如此,可以减轻自己胸闷的感觉。一次吃饭,他妈妈留意到了,还以为王畅的肺功能出了什么问题,硬是拽着他去了一趟医院。

  “现在身体没什么,但总担心以后健康会出问题。”

  王畅觉得工作这几年来,自己一直处于透支状态,每天早上起来都觉得像睡前一样疲倦。

  担任技术部经理之后,这种疲倦感越来越明显。“以前只做技术,工作毕竟单纯。现在还要做管理,做市场,这就复杂多了,也更耗神了”。

  因为与上司间的沟通不畅,王畅在今年2月份出现了一次工作失误,直到现在他仍然郁郁寡欢。

  “其实对目前的工作,觉得还是能胜任的,但工作的热情和精力确实不如前两年了。有句诗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觉得很多东西就是这样被一点点消耗光了。”

  对王畅而言除了精力和身体的消耗外,在知识储备上他也越来越有被掏空的感觉。

  “IT行业技术更新很快,一种标准几年就被淘汰,如果你跟不上很快就会出局。但目前的状况是,员工培训往往非常缺乏,工作节奏快,个人根本就没有时间和资本去进修,结果只能像甘蔗一样,直到被榨干。”

  王畅买了很多书,除了IT专业方面的,还有管理方面的内容。但每天下班后身心疲惫的感觉都使他对这些书籍产生抵触,往往躺在床上没看几页就睡着了。

  “我现在觉得自己的脑筋越来越钝,有时也问自己,为什么工作这么累还要委屈自己,但现在大家都这样,都累。没有办法,只能坚持下去。现在竞争压力这么大,你不做总会有人做。”

  被“掏空”的族群特征

  乔强和王畅面临的状况并非个别,在中国的职场中,越来越多的人士面临着一种“掏空”危机,无论健康、精力、知识、热情都在快速消耗着。

  曾经的理想之翼还没有展开就已经折断,似乎每天的工作只是为了维持生活的运转。不再考虑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到底有怎样的用处,不再为工作中的细微进步和受人肯定而欢欣鼓舞,工作效率在下降、激情在消失、创意不断枯竭,被“掏空”的身心像一团败絮,在高速运转的跑步机上只能拖着疲沓且沉重的步子。

  2005年底,可锐职业顾问调研中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针对媒体出版、IT、机械电子等不同行业进行调查。在参与调查的2000人中,有48%的人表示在工作中只能重复以往的经验,不能学到新鲜的东西;26%的人表示能够学到一点东西,但不是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新知识;余下26%表示还能够学到新的知识,这其中78%为初入职场的人士。

  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35%的媒体出版社人士表示工作没劲;68%的IT人士表示工作单一重复,感觉很无聊;32%机械电子行业人士表示工作没有创新,很单调。

  在此之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也对这种职场上的“掏空”状况作过一次网上调查,共有近4000名职场人士参与问卷,对他们自身的工作倦怠情况阐述看法。

  调查数据表明,有35%的人有高度的情绪衰竭,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67.5%的被调查者对工作不像刚参加工作时那样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有时也会出现不再关注工作质量、工作的价值与意义的情况;数据还显示在工作中对自身评价较高,具有较高的成就感, 认为自己能有效地胜任工作的人数只占31.6%。

  “现代人产生工作枯竭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个月就开始对工作厌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白领人士有高于40%的人想跳槽。” 许燕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她的课题组对工作枯竭现象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

  许燕在研究中发现,容易面临枯竭状况的人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竞争激烈、工作节奏较快的城市。而且越是那些职业技能更新很快、面临巨大压力的职业,越容易使人产生被掏空的感觉。

  在相同的环境中,有人会有被掏空的感受,但有人不会,这一方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职业类别。

  许燕介绍,工作枯竭的高发群体在职业上具有一些特征,比如像教师、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等从事助人职业的人,容易出现枯竭症状。另外一些高压力群体,比如新闻工作者、一些公司的白领等,他们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也是工作枯竭的易感群体。

  “枯竭现象的发生还与长时间工作内容的重复、工作的含金量没有可持续性、工作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导致对工作的疲劳感以及厌倦感。” 可锐职业顾问事业集团总裁、首席职业顾问卞秉彬对本刊说。

  卞秉彬以记者职业为例分析,虽然记者每天都面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内容,但整体来说仍是同一工作的不断重复。虽然每天的采访中总会出现新鲜的事物,但长期的重复工作带来的疲劳感远大于工作带来的新鲜感。而且工作时间极不固定,虽然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但每天的生活和工作都联系在一起,使得没有时间去真正享受生活。长此以往,自己知识的消耗远比知识的吸取要大得多,知识的储备量没有得到增长,自然会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

  “掏空”的是什么

  从教已经13年的何玉彬在初中教语文,他总爱说一句话,“教书教到现在,我只会教书了,甚至书也教不好。”

  何玉彬对记者说,工作这么多年他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才思在衰减,总担心有一天无法再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他还告诉记者,在他同事里有这种感觉的人并不少,而且大家现在的情绪普遍焦躁。

  何玉彬的这种感觉正是“掏空”症状中的一种典型特征。北师大心理学院许燕教授告诉本刊,工作枯竭有几大特征。

  首先是生理耗竭,这是工作枯竭的临床维度。人会感觉身体能量有一种耗竭感,极度疲劳和虚弱,身体对疾病抵抗力也在下降,可能会出现一些身心症状,比如说头疼、背疼、肠胃不适、失眠等。

  第二个特征是才智枯竭,属于工作枯竭的认知维度,它主要表现在,人会感觉到一种空虚感,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没有办法去满足工作的需要,思维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很好地去适应当代的知识更新。

  第三个特征是情绪衰竭,这是枯竭的压力维度,也是职业枯竭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指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后在情绪上的一些表现,比如烦燥,很容易发脾气,很容易迁怒于他人,表现出一种悲观、沮丧、抑郁,然后无助、无望、很消沉的特点。情感的资源就像干枯了一样,没办法去关怀别人。

  第四个特征是价值衰落,它是枯竭的评价维度。它主要表现在个人的成就感下降,觉得做什么工作都没有成就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和评价也在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效率低、易出错,慢慢会产生不能胜任工作的感觉,从而消极怠工,甚至出现离职或者转行等倾向。

  第五个特征是“去人性化”,它属于工作枯竭的人际维度,会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质量。这种去人性化会使一个人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和冷漠的情感对待周围人。表现出对别人不信任、多疑,充满批判性。

  职业枯竭的最后一个特征是攻击行为,这是行为维度。攻击行为一般来说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对别人的攻击行为增多,比如说人际摩擦增多。另一种方向则与之相反,把矛头指向自身,会出现自残行为,在极端枯竭情况下会出现自杀。 ★

  内心资源被谁掏空

  每个国家在高速工业化的时期,都出现了城市空心人,中国正当其时,空心人现象需要社会关注

  ★ 本刊记者/何晓鹏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6年中,我刻苦认真,兢兢业业。可今年这学期,我不知怎么了,干事没头绪,遇事急躁,没有教好学生,心里难受,感觉自己是在误学生,想起这些不如死了算了,因为我始终记得一句话: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2001年6月,陕西汉中南郊一位年轻女教师留下这封遗书,自杀身亡。她的同事评价她,“对学生很好,强烈的责任感导致的心理障碍也很大”。离开这个世界时,她只有25岁,留下一个一岁大的儿子。

  2003年5月,江苏盐城市一位30多岁的男教师因回答不出学生提问,自杀身亡。其家人事后介绍,该教师那几日一直休息不好,心情也很糟糕。

  今年年初,香港两名教师因工作压力巨大而自杀身亡。

  发生的这一系列不幸,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共同的现象,在社会高速发展,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终日劳碌的同时,生命也开始枯竭。这种枯竭既包括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

  强迫性地透支生命

  “生命枯竭”是北师大心理学院许燕教授提出的,她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来对它进行诠释。 因为工作劳累而导致生命枯竭现象并非现在才有。上世纪80年代,蒋筑英、罗健夫等许多科学家和企业家因为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

  与他们相比较,被“掏空”的这一群体有明显不同,他们不但在身体健康上不断衰竭,而且在心理健康上也面临枯竭。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教授认为,在中国,由于社会正在急剧向城市化和工业化过渡,转型期间,各种竞争压力急骤增加,为了保持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些紧缺型人才被透支使用。这使得这个群体的人们无论在精神和谐上还是在身体健康上都面临巨大冲击,从而容易发生健康疾患,产生心理问题。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步调的加快,这种现象就越来越突显出来。

  对于国内的工作枯竭现象,许燕从上世纪末就开始关注,但在那时这种现象还很少见。

  “进入2000年后,我们发现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经常我们跟别人说起这种现象时,对方会说‘哎呀,我也是’”,许燕说。

  之所以这样,许燕解释这里存在一个累积的过程。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上的竞争压力、工作强度都明显加剧。

  “比如说知识枯竭为什么会出现。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和信息的时代,信息以每年15%的速度淘汰更新着。这就逼着你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来填补这个变化。只要你稍一停留,就会产生不够用的感觉。”

  “包括我们教师群体在内,很多人在休息时间都是在工作的,不是有人强制你这样做,而是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已经把危机意识渗透到每一个人身上,这种危机感和急迫感让你本能地提高自己的工作强度。只有这样,你才具有安全感。”杨河清教授对本刊说。

  北师大心理学院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超负荷的工作量是导致职业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运转,使职场人士疲惫不堪,身心俱损。

  “如果在现有生产技术不能取得更大进步的条件下,要想维持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高强度使用现象就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杨河清认为。

  高速城市化的典型病症

  发生在今日的中国许多社会现象,在日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可以找到相似之处,包括这个因工作而“掏空”的群体。在当时的日本,职场人士被称为工作机器,憔悴青年、过劳死的现象屡见不鲜。

  但职业枯竭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A Burn-out Case,Greene,1961),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在功成名就之后,他突然发现工作带给他的不再是一开始的热情和满足,而变成了日复一日不堪忍受的精神压力。在历经了痛苦和折磨之后,他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许燕教授介绍,《一个枯竭的案例》引起了当时西方职业人的广泛共鸣,从此以后,“枯竭”这个词进入了美国大众的语汇。

  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 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身心耗竭状态。

  到90年代,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教育业、技术业和培训业(如教师、电脑工程师、军人、管理人员等),并迅速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国家辐射。职业枯竭被看作是一种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厌弃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称为心理枯竭。

  心理枯竭是由于持续的巨大压力产生的现象,它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

  “但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职业枯竭现象已经大为好转。针对职业枯竭现象,社会建立了各种预警系统,一些大公司还为员工设立了很多援助计划。而且人们的工作理念也比较健康。”许燕表示,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职业枯竭现象更为堪忧,“从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非常多,且刻不容缓。”★

  如何摆脱“掏空”尴尬

  在这个信仰迷失的社会,许多人很难再找到长期维系工作激情的内心动力。那么,只好试着技术性地调整心态

  ★ 本刊记者/何晓鹏

  一位极端疲倦而又愁烦的老人,对自己胸前的十字架很不满意,很想换一个。终于在一天夜里,他在梦中实现了这个梦想。他眼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十字架,其中有一个十字架上镶满了黄金和钻石。老人很高兴,他拿起来戴在脖子上。但这个十字架太沉了,勒得他喘不过气。他继续找,又找到了一个漂亮并有花雕的十字架,但那奇异的木料刺激得他直打喷嚏。所有的十字架都试了一遍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十字架。他仔细一看,发觉这个朴素的十字架原来是他自己的。

  这是徐端海在其著作《职业枯竭》中讲的一个故事,他想告诉大家,在外在压力无法解除的时候,只有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获得满足,从而避免那种无休无止的焦躁状态。

  “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许燕建议。一个人更多的是活在自己不同的情绪状态中,积极情绪会维持或激发自己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而经常置身于消极情绪中,不但会产生多种心理疾病,更严重的是会破坏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表现,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你可以学习换角度去思考,经常暗示自己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时间久了你就会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从而你就会逐渐变为一个乐观的人。”许燕说。

  那么,如何做,才能摆脱“掏空”的尴尬境地?

  许燕:主要是三大防治途径。首先,一定要建立一种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国内外研究表明,工作特征表现为高要求、资源少、低自主、低支持等,易导致员工出现职业枯竭。

  2003年我们对教师群体的研究结果显示:领导对员工提供的实际支持(为员工提供物质、建议、反馈、进修等激励方式)对于缓解员工的认知枯竭、提高个人成就感具有积极作用;提供情感支持(如倾听、关怀、鼓励等)对于缓解情绪枯竭、去人性化、提高个人成就感具有更好的帮助。高关怀、高倡导的领导风格,则是一种具有双重激励作用的工作机制,它建构的是激励与关怀相结合的组织文化。

  个性化的领导风格也是缓解职业枯竭的有效途径,满足个人需求的工作激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员工提供资源减少并消除职业枯竭。同时,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监控,也体现了重用与关怀相结合的组织文化特征。

  途径二是,保持一个温馨、支持性的家庭氛围。来自于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是预防和减缓职业枯竭的有效途径。如果能够增加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时光,不但能够消减压力事件的绝对数量,而且可以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去抵抗已经形成的压力。

  研究表明,在同样的压力情境之下,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比那些有较多社会支持的人更可能生病或死亡。

  第三个途径是,应该形成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定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身体可以承受得了的可实现的目标,目标不要过高,不能以丧失你身体健康为代价。

  要经常找理由休息,以放松自己,给自己健康恢复期;防止过度内部归因,寻找有效的办法消除无助感;不断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学会松弛情绪,磨砺坚强性格等。

  卞秉彬(可锐职业顾问事业集团总裁、首席职业顾问):对于已经出现枯竭状态的人而言,有两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个就是更换工作。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专业、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的再发生。

  但对很多人而言,要想摆脱这种被掏空的状态不一定非换工作不可,他可以对自己进行一番调整,同样可以达到效果。

  从工作中寻找兴趣点,使工作变得有趣 即使再枯燥的工作也能够找到兴趣点,人只有对感兴趣的事才会保有更持久的热情。

  合理安排工作,尽量避免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工作时间过长,并在工作之余培养自己对生活的热情,比如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周末和朋友到郊区放松一下,泡个温泉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工作时只专注于工作,生活时只专注于生活。提高对工作的关注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越高对工作产生的厌倦感也就越低;相反在工作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无所事事或不知该干什么,会加剧厌倦感的产生。而在生活时即全身心地投入到享受生活的过程当中,对家人的关爱、对朋友的关心都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也能够保证在第二天的工作当中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精力。

  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库。对工作的投入其实就是自己将所学知识的释放,同时也可以从工作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当这两者的量相当时可以保证自己知识的不断更新,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当自己从工作中获取的知识小于投入的知识时,就会产生被掏空的感觉,从而导致某种程度的职业枯竭。

  另外,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用来阅读,一来可以学习到书中所讲的道理,二来可以保有一颗平静的心。在这个浮躁的城市里,这一点还是非常重要的。在书籍的选择上可以选一些励志读物,现代人职业上的问题很多都是心态上的不平衡所致,励志读物可以平衡心态。或是一些精品的杂志,从人生态度、生理健康等多方面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要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注意力能够分布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是集中于某一点。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0条) 精华区(0条) 辩论区(0条)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精彩图片新闻】
手机竟收到色情图片
情侣河边偷情被电视直播

手机竟收到色情图片

性文化扑克牌亮相
少女半裸尸首惨不忍睹

性文化扑克牌亮相

【热门新闻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点击今日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乌兰察布居民区连发爆炸
·忻州煤矿安监局好气派
·杜世成助推青岛房价?
·平安夜女子遭遇飞车党


频道精彩推荐

·默克尔访华 安南亚洲行
·三峡即将完工 台风珍珠
·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世界杯 姚明 王治郅
·2008奥运会 NBA 科比 F1
·一汽奔腾发布
·陆风风尚上市
·我的女孩 王子变青蛙
·清华紫光 瑞星 S.H.E
·新农村建设 加息 油价
·蔡依林身着CPU芯片衣





一个人哭
退后
断了的弦
还是朋友
水晶蜻蜓
唱给你的歌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百姓论坛

·泰国情侣流行拍的全裸照
·21岁大学MM网络征友(图)
·日本超女选秀必须亮内裤
·台湾辣妹的激情艳舞表演
·女星沙滩竟当众吻胸激情
·曹颖印小天酒店激情曝光
·MM浴室自拍完美浑圆身体
·实拍泰国真正色情红灯区
·裸拼AV女优翁红日本脱光
·女孩旅店偷情被暗拍全程

·半裸女高空玩跳伞乳横飞
·用胸推拿的异性泰式按摩
·李倩蓉放荡全裸照性感照
·游戏MM选拔现场随便碰臀
·女星拍戏时胸部惨遭蹂躏
·老板电脑里和二奶开房照
·视频女屋内裸身挑逗一幕
·无耻病人手机拍护士裙底
·美女明星透视装近乎全裸
·惊!世界各地的怪物(图)
芙蓉姐姐性感极限火辣比基尼登场
娱乐基地

大胆的美丽女孩

·AV女优圣诞装自拍写真
·国外球迷怎么恶搞火箭队
·震撼人心的人体干尸[图]
·女人内裤的奇特广告创意
·明星最近流行黄金甲造型
·美人鱼彩绘 朝比奈真人秀
·宠物连连看 合金弹头游戏

热点专题
·2009年全国两会
·2009全国两会
·关注2009年春运
·"团团圆圆"赴台
·燃油税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年
·2008美国大选
·2008珠海航展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神七飞船涂鸦
·神七宇航员如何太空行走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
·西班牙客机燃烧失事
·神舟七号择日发射
·蒙古首都骚乱 政府镇压

news-seo 网友意见箱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