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ErwinNeher教授曾这样评价一位中国的科学家:他在国际性的前沿研究工作中,思路不断创新,是过去25年里在其实验室工作过的最好的两三个研究人员中的一位。
这名中国的科学家就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涛。 尽管他今年获得第十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殊荣,记者面前的徐涛却谦虚有加,一再表示:自己的工作做得还不够。
2004年9月,年仅34岁的徐涛就已担任国家“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这一研究课题的首席科学家,这种情况在科技部并不多见。
徐涛从事的是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研究“细胞中的物流系统”。这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对于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治疗疾病、维护健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人体内分泌胰岛素相对不足,就会造成糖尿病,如果了解了哪些蛋白质参与胰岛素的释放,进而能够人为地控制,那么糖尿病就多了一种治疗方法。”徐涛现在的研究跟重大疾病相关。他一直在努力弄清楚参与胰岛素两相分泌相关的蛋白质研究,而且“已经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参与调控第二相胰岛素的分泌”。
“生物领域是个黑匣子,有着太多的奥秘,我喜欢挑战这些奥秘。”正是因为渴望探索这些奥秘,本科学习自动控制专业的徐涛开始到生命科学院选修、旁听,并在研究生阶段将专业转到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徐涛坦言,在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中,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他并不在意,因为他“总是想办法去克服”。
1995年至1999年,徐涛一直在国外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2000年,徐涛选择了回国发展。他说:“国内的发展氛围吸引着我,激励着我。我要回国发展,为祖国作出贡献。”徐涛在国外做研究期间,每年都回国一次。每次回来,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他都备受鼓舞。他说:“国内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回来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一样能够做到世界一流。”
徐涛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迄今已在《细胞》、《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神经科学》、《欧洲分子生物学》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了40余篇研究论文,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我们科技工作者更应该有创新精神。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祖国更加日新月异。”徐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