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金丝猴的硕士生们住在村民家自己做饭。
在村支书杨彦华家,我们见到了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秦岭金丝猴研究中心的几名研究生。
在杨彦华看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和游客来到秦岭深山里寻觅金丝猴,和住在家里的一群研究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上博士研究生一年级的齐晓光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和金丝猴接触最亲密、“履历”最丰富的研究生。
高挑的个头,略显黝黑却很俊朗的脸庞,衣着朴素,也许是在秦岭深山里呆的时间很长了,这样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大学生看起来倒像地道的农家子弟。26岁的齐晓光走出屋子,在院落里坐在一个小木凳上和我们聊起来。
齐晓光上研究生后他就跟着李保国教授从事金丝猴的专门研究。2001年,他开始在玉皇庙金丝猴研究中心从事专门研究工作。
开始的时候,想近距离接触金丝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几个学生跟着李教授满山遍野找猴子,这样的工作往往是徒劳的,有时候找了几天,也见不到一只猴子。”
齐晓光和团队其他研究者渐渐有了近距离观察金丝猴的机会。从2001年到2006年的5年时间里,他总共在深山里呆了3年时间。
作为此类学科的博士研究生,齐晓光在金丝猴出没的地方,处处暗藏险情,他和队友曾经遇到过很多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的事情。
2004年夏天,齐晓光和2名研究生、1名日本研究者在深山里寻找金丝猴。当时路滑且陡,1名研究生不小心滑倒,从山上滚了下来,后被树卡住了。大家瞧了瞧,离这棵树仅三米处就是悬崖。
寻找金丝猴时,还会遇到其他动物的威胁。齐晓光说,有时观察金丝猴,大家静静地趴在地上,好几次,毒蛇就从他们身边经过。
和金丝猴接触过程中,齐晓光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经历。
2003年春天,一只刚出生一天的金丝猴被它的“阿姨”抱着,没想到,这个“阿姨”没把小猴宝宝照看好,小猴从20多米高的树上掉了下来,猴群随即离开了。看到这样的情景,齐晓光赶紧把猴宝宝抱回了研究基地。像照看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一样,他给猴宝宝当了三天的“保姆”。
齐晓光用床单把小猴裹起来,当时小猴眼睛还不能睁开,但它像抓母亲的毛发一样,习惯性地抓住齐晓光的指头不放。手指稍微一脱开,猴宝宝就哇哇地叫起来。
齐晓光用一次性针管给小猴喂奶粉,两天以后,猴宝宝睁开了眼睛。猴宝宝真是福大命大,齐晓光随即给小猴起名“铁牛”。第3天,齐晓光把小猴带到了猴群不远处,一会儿,母猴便带走了小猴。
“‘铁牛’走了,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后来在猴群里见过它,现在见不着了,大概已经病死了。”齐晓光说。
5年时间让齐晓光和金丝猴有了不解之缘。这里的金丝猴都有名字,其中大部分都是齐晓光起的。“罗盘”、“刀疤”、“黑头”,据齐晓光讲,这些颇有些传奇色彩的名字现在已被国内外很多研究者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