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千年春秋史,演绎至如今。
回想吴王阖闾在公元前496年兴师伐越所引发的一场战争,再放眼当下苏州模式与温州模式之争,似是又一次新的“吴越之争”。
温州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对记者说,“苏温之争,本质上仍然是两种不同文化之争的延续。”
而在汉语的词汇里,“越”本身即是一个地处偏端的概念。而“吴”则相对而言位居正统。
自古,处于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苏州就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苏杭自古繁华,朝廷也从来都把最得力的官员派往苏州,因为,苏常熟,天下足,那里是天下粮仓。
而温州,《山海经》即云:“瓯居海中。”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在封建的农耕社会注定难望富庶。
区位环境造成了苏州商人和温州商人不同的特点。对苏温模式深有研究的焦新望对记者总结说,“苏商是坐商,崇尚实业,温商是行商,注重行销。”
苏商是中国实力强大的近代新式商帮,为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商帮之一。苏南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而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温州没有任何近代意义的实业基础。商业传统仅限于走街串巷鸡毛换糖的货郎、跑江湖剃头修鞋的手艺人,其工业产品起点大多是一些塑料时代的“跳蚤产品”。
更进一步的嬗变始于1978年。苏州是以蓬勃发展的乡村工业为启动点,演绎出蜚声海外的苏南模式,并从1986年起,由内向发展转向外向拓展。而温州则由个体、分散的家庭经营转向股份合作经营。
到了1992年,两地都开始企业改制、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对外开放。可谓各领风骚。
但是,抑温扬苏与抑苏扬温的争论始终存在。
在90年代前期以及以前,包括苏州在内的“苏南模式”由于打破了国有经济的一统天下、又继续高扬着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旗帜,为更多人所青睐和师法。温州则一直被一些人称为“资本主义泛滥”,被调查和被非议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从未断绝。
然而,90年代后半期以来,随着中国向市场经济的加速转型,“温州模式”迅速升温。人们对这两种模式的评价开始有一个大转变。昔日的“苏南模式”已不复存在,至2000年底,苏南地区的85000多家乡镇集体企业,90%已经摘下“集体经济”的帽子,成为私人企业或产权明晰的股份制企业。苏州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的主导作用,通过兴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而温州,则因其民营经济和普遍富裕的经验,被视作“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典范,
而当下,苏温发展正在呈现一种合流的趋向。苏州开始注重对民营经济的培育,而温州也在逐步加大合作,做大规模,加强政府的力量。“苏州现在需要化整为零,适当降低经济重心。而温州则要适当抬高经济重心,适当化零为整。”焦新望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何忠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