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半生不熟的粽子
肮脏的粽子馅料
粽子加工现场
日前,中消协发布警示,提醒消费者注意“返青”有毒粽叶,从而引发铜中毒。24日下午,海口工商部门在查处一个无证粽子加工点时,遇到了监管难题。记者调查发现,海口对粽子监管处于盲区状态,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海口晚报网5月26日讯据南国都市报报道:端午节就要到了,市场上的粽子又热卖起来。粽子年年吃,但质量有没有保证?加工环节能否令人放心等问题却很少有人问起。昨日下午,当海口工商执法人员根据群众举报,对府城一家粽子加工点进行检查时,发现海口目前对粽子加工的监管存在很大漏洞和盲区。
工商查处:粽子加工卫生堪忧
24日下午4时许,根据群众举报,海口工商执法人员对府城镇上一家粽子加工点进行了突击检查。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加工点在一简易铁棚内,几口大锅正在蒸煮粽子,用的燃料为木柴。整个现场烟雾缭绕,熏得人睁不开眼。同时,地上到处都堆着杂物和粽子残渣,卫生情况很差。
同时,离加工点不远处的露天空地上,分两列摆放着8个大铁桶,每个桶的下面都放着熊熊燃烧的木柴。据现场工人介绍,桶里煮的全是粽子。在加工现场还存放已加工好的粽子成品,包装上没有任何标识,属“三无”产品。
工商人员检查发现,该加工点没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属无证加工。而加工业主在接受调查时,表现出一副无辜的样子,称他们就是在端午节前几天开工,加工些粽子出售,这是海南的风俗习惯,没有办证的必要。
同时,业主又称,自己的粽子质量没问题,原料都是从正规市场上买来的。对此,工商人员也显得很无奈,一时不知该如何对该点进行处理。工商人员告诉记者,工商部门目前没有检测粽子馅料质量的能力,而粽子加工点又是短期加工,还不好从无照经营上进行查处。
市场现状:作坊隐蔽各自为战
记者从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海口尚无一家上规模的粽子加工企业,基本是小作坊式的加工。业主们各自为战,原料来源、加工过程都处于隐蔽状态,存在很大卫生隐患。而长期以来,海口还没有一例查处粽子加工点的案例。
一些业内人指出,由于粽子加工短期性及实效性的特点,卫生、工商、动检等部门都无法及时进行监管,各自职能不同,但又相互交叉,使粽子加工的监管成为最大的盲区。市场情况迫切呼唤海口能及时堵住粽子加工无人监管的漏洞。
业内人士:粽子市场无人监管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海口的粽子目前处于放任自流,无人监管状态,其中有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首先,原料来路不明,卫生难以保证。在海南,粽子当中多用猪肉当馅,一些加工业主为降低成本,就去买低价的私宰肉,甚至病死猪肉。同时,粽子里的其他一些佐料,是否对人体有毒,只有加工业主自己清楚,也存在安全隐患。
其次,包装难以保证,甚至有毒。目前,中消协已发布警示,提醒消费者注意“返青”有毒粽叶,从而引发铜中毒。警示中指出,包裹粽子用的粽叶有可能被浸入工业硫酸铜中进行“返青”美容,过量会引发铜中毒。
最后,米粉可能过期变质。有知情人士透露,一些粽子加工点使用过期米粉进行粽子加工,危害消费者身体。
温馨提示:
三招辨别有毒粽子
中消协在消费警示中指出,三种方法可辨别包装有毒的粽子:看外观,返青粽叶色泽青绿,十分诱人,而正常粽叶应呈现煮后的淡黄色;闻味道,返青粽叶包装的粽子煮后粽叶香味不浓,反有淡淡硫磺味;辨煮水,返青粽叶煮后水变绿,正常粽叶煮后水呈现淡黄色。
每到端午节,粽子的消费量就会大增,在此,本报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购粽子时莫“以貌取粽”,要学会仔细辨别。同时,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及早出台相应措施,来规范粽子生产加工,并打击加工问题粽子的黑心商贩。(李灏摄影报道)
私盐竟用来加工冰块 海口查处一家冰加工点
5月24日上午,海口工商局琼山分局执法人员根据举报,对府城宗伯里的一家大型冰块加工点进行检查。在现场,执法人员发现该点竟用国家禁止使用的私盐来加工冰块。琼山盐务部门随后赶到现场,将现场存放的3袋私盐查扣。据介绍,私盐由于没有经过盐务部门的检验,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国家不允许在市场上销售。(来源:南国都市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