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庸俗、肤浅的流行文化在中国兴风作浪,让人怀疑中国是否在重蹈着当初美国嬉皮士文化的覆辙
如今,西方世界再次对古老的中华文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一旦他们满怀期待地来到中国想要体验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时,却看到庸俗文化的翻版,他们又会作何感想
中国文化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提高国人本身的文化修养,这需要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着手
中国正在流行孔子儒家文化吗
在芝加哥,我有位很爱中国文化的美国朋友。 前几天,他问我,孔子儒家文化在现在的中国真的很流行吗?我刚想答“是”,可话到喉咙又咽下去了。这几年,孔子学院在不少国家建成,礼恭谦让的品德也受中国政府的鼓励,国内知识界也有不少人提倡读经,但是,孔子真的很流行吗?我实在没有勇气对我的美国朋友说“是”。
前些时候,一部叫“后舍男孩”的短片在美国各大学流传。两个男孩对着英文歌的口型,装着演唱,表情做作而夸张。听说两个男孩原本为消遣寂寞,录着好玩,最后竟莫名其妙地在中国互联网上一夜成名。除此之外,现在中国还流行着什么呢?挑逗而低俗的“芙蓉姐姐”照片、丑态百出的“超级女声”海选,自曝性爱的木子美博客,加之前两年演唱会门票被炒到上万元的F4和《流星花园》,被青年人背得滚瓜烂熟、原著却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大话西游》台词。除了这些,中国又何时流行过孔子呢?
当初被中国人所不屑的美国文化,当前却成了热潮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总爱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西方社会里的文化现象。每每看到美国文化里充斥着的暴力、色情和个人享乐主义,我们总是嗤之以鼻地说:“这种文化没有深度,哪里比得上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可是近年来中国流行的这些东西,又怎能不让人怀疑中国文化难道正重蹈着我们当初不屑的美国文化的覆辙呢?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庸俗、肤浅的流行文化正在兴风作浪,受到众人追捧,并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几十年前,一大批美国中产阶级过惯了“车子,房子,信用卡”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物质追求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却感到空虚,于是,玩世不恭的嬉皮士文化一度流行,他们玩摇滚、性开放、吸毒品,整个社会陷入空前危机。如今,美国社会趋于保守,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对当初文化状态的反对和批判。
可是,我们很多人对美国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当初,并毫无取舍地不断模仿。中国人或许很少意识到,美国文化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有内涵。比如,奥斯卡获奖的影片不再是清一色的好莱坞商业大片,而是像《百万美元宝贝》、《撞车》等题材深刻、注重体现人性价值观的影片,即使连《黑客帝国》等商业大片,也有些深刻而独特的哲学观点;美国时下很流行的真人电视秀如“生还者(Survivor)”和“极速前进(AmazingRace)”等等,虽仍有浓厚的商业味道,但却是通过参赛者在逆境中互相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体现出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就算是“超级女声”的模仿对象“美国偶像(AmericanIdol)”也并没有让美国人疯狂地迷恋。这的确是一种讽刺,当初我们如此无情地批评美国文化的庸俗与肤浅,如今那么多人却还在盲目地追随那种没有文化的文化。更要命的是,模仿的大多是美国文化中的糟粕,连美国人自己恐怕都会皱眉头。到头来,难道不会让美国人嘲笑中国文化没有内涵了吗?
当前,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提高,西方世界再次对古老的中华文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我身边许多美国同学都在学中文,美国许多大学都开设了多门关于中国历史、绘画、文学等的课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懂得欣赏中国书法行云流水般的韵味、山水画若隐若现的含蓄之美、《梁祝》那凄美但不逊色于莫扎特交响曲的旋律。
拜好莱坞所赐,一般美国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感性认识大都源自中国的武侠和动作影片。很多人说,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可能是片面的。然而,这却是一种庆幸!因为他们所见到的是精华的一面。即使有人说《卧虎藏龙》等影片根本不算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但至少这部影片展现给美国观众的是赏心悦目的中国竹林、小巧玲珑的中国庭院和富有古典韵味的中国音乐。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亮点,都是中华文化优秀的一面。很难想象,如果这些传统文化被低俗的商业文化所完全取代,我们拿什么向世人展示?如果美国的民众满怀期待地来到中国想要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然而看到的却是另一个庸俗的嬉皮士文化的翻版,他们又会作何感想?
中国文化不应该走半个世纪前美国嬉皮士文化的老路
虽说美国文化常常被认为是商业化和肤浅的代名词,然而美国人本身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决不逊于任何国家。以芝加哥为例,除了享誉世界的芝加哥交响乐团,这座城市里还有大大小小数十家的歌剧院。此外,芝加哥也是爵士乐的故乡,每到周末晚上,无论你走进哪家酒吧,都能听到地道的爵士乐演奏。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美术馆收藏了上千幅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其规模之大绝不亚于巴黎卢浮宫。美国人似乎并不情愿让别人把美国文化误解为只是“饶舌歌+牛仔服+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混合体。从政府到普通国民,大家都在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即使美国本身的历史不长,没有像中国那样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但美国人乐意接受各种不同文化,再加上是移民国家的缘故,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艺术家来此定居,从而大大提升了美国文化的格调。
反观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除那股来势汹汹的嬉皮士文化潮流外,国人本身对于传统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尤其是年轻一代,喜欢京剧、国画、书法等传统国粹的屈指可数。空暇时间里,大多数年轻人宁愿在电脑前消磨时光,而不是去博物馆或音乐会陶冶情操。这有诸多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的存在,那就是中国目前提供给国人的健康文化活动远远低于需求。中国每年举办音乐会、美术展览或其他文艺活动的次数都少于西方国家。好不容易有国外的歌剧或著名乐团的演出,那昂贵的门票却令许多普通老百姓望而却步。相比之下,我却只花20美元就能在芝加哥最出名的歌剧院欣赏到莫扎特的“魔笛”,原因是政府会对歌剧院给予一定补贴。
中国大多数学校里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少得可怜,更多地却为应试教育服务。记得我在国内受了十多年教育,受到的艺术熏陶也就是在美术课上画几幅简单的素描,在音乐课上识些五线谱。刚到美国时,陪几个美国朋友去画廊,他们中有人指着一副中国山水画向我请教。我却一窍不通,只能敷衍了事,事后想想,一个中国人竟然不能在外国人面前讲述中国山水画的美妙韵味,实在是令人汗颜。相反,在美国的中学甚至大学里,艺术类的课程相当受到重视。美国学生会接受音乐、美术、戏剧和文学等多方面系统的教育,所以他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告诉你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艺术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对于后来文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来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正是这些教育差别,中美两国民众在文化艺术修养上的差距很大。
中国文化的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提高国人本身的文化修养,使更多的人投身于高雅艺术,而自觉抵制那些庸俗的流行文化。我想,可以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着手。首先,学校里可多开设一些艺术类课程,培养年轻人对艺术的兴趣。在美国,即使到了大学,音乐和美术仍是必修课程。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大学似乎也可以效仿。
另外,政府应当多支持健康的文化活动,并给予必要的经济上的扶持,定期公演一些中国传统戏剧如《白毛女》,或是引进国外的经典歌剧,并提供大众都能负担得起的票价。博物馆也可考虑实行特定时间免费开放。在芝加哥,每逢周二和周四,市内主要的博物馆都会免费向公众开放。许多人都会借此机会去博物馆一饱眼福。中国如能效仿这一做法,相信有越来越多的国人会在休闲时间里选择去博物馆而非网吧。
中国文化的未来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在越来越多外国民众的瞩目下,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中国文化最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摆脱那些庸俗流行文化的纠缠,恢复传统艺术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文化不应该走半个世纪前美国嬉皮士文化的老路,也绝不能陷入低俗、商业化的泥潭。这不仅是中国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世界的目光也正注视着中国文化将要何去何从。
(作者是旅居美国芝加哥的撰稿人。)
《环球时报》 ( 2006-05-25 第1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