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名特困生,她一周只吃一次蔬菜,所穿衣服也大都受人捐赠,她从来没有买过化妆品,更没有MP3和手机……
这女孩本可利用假期打工挣钱,然而,从上大学一年级开始,她却在寒暑假时间回到家乡,为村里那些像她一样贫困的孩子补课,不取分文——3年里的6个假期,无一例外。
她,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孟玲娜。
揣着500元踏进大学校门
2001年8月,黑龙江省讷河市拉哈镇四季青村传出喜讯:村里的孟玲娜考取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专业。一时间,孟家像过年一样热闹。
然而,每年4800元的学费却像阴影一样笼罩在孟玲娜父母的心头。孟家仅有两垧地,遇上好的年景,年收入也不过三四千元。她父亲患有严重的肾病,医疗费让家里债台高筑;姐姐正上大学,费用不菲;弟弟还在读高中……
乡亲们将每户十元、八元凑起来的500元钱交给她,孟玲娜含泪收下了。揣着这500元钱,孟玲娜在母亲的陪同下去哈医大报到,她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国家助学贷款上。
然而,她们到了学校才知道,当时国家助学贷款并没有办理下来。孟玲娜与母亲呆立操场,任由太阳暴晒,极度失望。
当天报到快结束的时候,哈医大学工部的老师赶来通知孟玲娜:“校长已经批示,让特困生先入学后缴费。”听到这句话,孟玲娜扑到母亲怀里,“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很多人想象不到,孟玲娜在大学里仅花过10元钱买过一件上衣,至今还穿着,其余衣服都是老师、同学和亲戚捐赠的。作为一名特困生,孟玲娜源源不断地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温暖——每年,学校都会向孟玲娜这样的特困生发放困难补助,虽然不多,但可解燃眉之急;学校还想方设法创造勤工助学岗位,孟玲娜就曾做过会议室保洁员。此外,孟玲娜每年都会获得奖学金。这些让她在学校里的生活费得到基本保证。
几年来,孟玲娜除入学时带的500元钱,就再也没向家里要过钱。
孩子的眼神给我力量
为了回报社会,孟玲娜决定用所学知识,去帮助家乡的贫困学生。
第一个寒假即将来临时,孟玲娜让母亲在村里四处张贴用红纸写的“好消息”:她将为村里的孩子免费补习英语。
回到家乡时,孟玲娜发现已经有六七十名学生报了名,她向村支书求助,借到一间年久失修的库房,并用了整整1天时间,把教室打扫干净。做过木匠的孟父动手做了一块简易黑板,乡亲们给砌了火炉,学生每天轮流从家里带来煤和烧柴……很快,简易的教室里就传出琅琅的读书声。
孟玲娜把学生编成6个班,每个班每天上两个小时课。这样,除每天中午休息半个小时外,孟玲娜从早晨7时一直讲到晚上7时30分。她嗓子都喊哑了。夜里,孟玲娜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一天劳累下来,身体严重透支,她却默默地坚持着。
“孩子的眼神给了我力量。从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从前的影子。”孟玲娜说,“一个人可能无法选择家境,但却有权利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虽然我们在经济上很贫穷,但我们相信知识会改变命运。”
贫困也是一种财富
连续6个假期,孟玲娜都为家乡的孩子补习英语,有时还补习语文和数学,每次都是整整1个月时间。
有同学曾劝她:“你家那么困难,为什么不趁假期做家教赚点儿钱呢?”孟玲娜也不止一次想过打工挣钱,但是她觉得,村里的孩子们更需要她。
补习班的孩子从最初的六七十人发展到100多人,最多时达到200多人。
孟玲娜说,“虽然我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但是在学生面前,我就是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贫穷也是一种财富,它使我变得更加成熟。”
让孟玲娜感动的是,教室的条件一天比一天好:每年冬天都有人送来取暖用的煤和柴;乡亲们把自己家里的桌椅板凳也搬来了;幼儿园的主人也把空闲的教室借给补习班。孟玲娜要回学校时,70岁的王大娘送来了咸鸭蛋……
现在,由于孟玲娜已经开始到医院实习了,并且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因此假期就没有时间办补习班了。今年春节回家时,学生们纷纷来看她,其中有一个叫黄海波的同学天真地说:“老师,等我考上大学了,就给你买一个500元的大蛋糕!”
本报哈尔滨5月2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