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建成的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记者 苏晓杰摄
海口晚报网5月27日讯:
一座公共图书馆就是一所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大学堂,它可以给许多人带来获取学识接受教育的机会。图书馆的发达程度、普及程度和服务水准,是一个地区的文明标志,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海南省投巨资兴建的海南省图书馆,从开始筹备到今日的有待开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海南民间有丰富的私人和单位藏书,海南又有着捐书赠书的良好传统。欣闻海南省图书馆尚未开馆便已收到捐赠书籍15万册,于是,我们的记者走进省内几家较大图书馆,一并了解到有关图书捐赠方面的情况。
多年来没有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海南省,新图书馆的建设及开馆自然成为海南人望眼欲穿的一件大事,各界对其所怀的期待就显得非同一般。从省领导到普通百姓,从岛内各界关心推动到岛外兄弟省份和热心人士的支持,海南省图书馆均受到空前热情的关注,成为近年来海南省备受瞩目的一个文化事件。
热心捐赠 鼓舞人心
新建成的海南省图书馆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上,它的外观看起来颇像一座园林酒店。虽然草皮树木还没有完全种好,偌大的图书馆还空空荡荡,但两万多平方米的空间和现代化的布局还是让人感到它的大气。5月16日,记者在这里采访了图书馆的负责人邓景华先生。他介绍说,省图书馆可藏纸质图书100万册以上,设有各种阅览室10多个、阅览席位1000多个,同时又有大量数字文献和先进的网络系统以及现代化的服务设备提供高科技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善海南省社会发展和科研、生产获得知识和信息的环境。
“因为是中国最后一座省级图书馆,它的面积并不算大,但设计是超前的,可以跟国内一些优秀的图书馆相妣美。”邓景华显得很欣慰地说。谈到目前的状况,邓先生说,图书馆由于人力不足,尤其是缺少图书馆学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给筹备工作和开馆带来许多困难,网络管理员和数据库维护人员远未到位,不能提供数字资源服务;专业人员的系统管理、网上咨询等工作现在仍没法展开;大批图书文献由于没有专业人员来编目整理,现在还不能上架等等,这对热切期待的读者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焦急的事。然而令人鼓舞的是,从上层领导到社会各界,均对“省图”表示热心支持和关注,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得到热心读者和市民的捐赠。俯视省图书馆中央大厅。记者 苏晓杰摄
邓景华介绍说,省图书馆目前已到位图书15万多册,各界的捐书一直不断,4月24日“世界读书日”,省图收到省新华书店等单位捐赠的2.3万册图书,此前上海市政府还赠图书达10万册。日前图书缺口仍很大,但到开馆日将有30万册书与读者见面。
几天前,烈日炎炎,太阳烤晒得人睁不开眼睛。有几位老者乐呵呵地将自己的藏书扛到“省图”,有位名叫李求真的老先生很爽朗地说:“海南省图书馆要开放了,这很不容易。我将家里的一些藏书捐出来,与大家共享,这也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吧。”李先生说,学工科出身的他已在海南工作48年,他捐赠的大部分是古典文艺书籍,有些版本现在已难看到了。“现在有的书就是有钱也买不到了。”
海南作家陆胜平也将自己多年藏书送到“省图”。陆胜平说,早在去年,他看到《海南日报》报道省图书馆图书数量较少、资金短缺的有关消息后,曾写信给报社,表示愿意向省图书馆捐赠图书的心愿。现在,他终于如愿以偿。
捐赠:发挥有效图书的利用价值
在海南,有意向“省图”捐书的人士真还不少,将手头有价值的书进入图书馆的流通领域,发挥文献资源、有效图书的利用价值,是每个现代文明人应具有的胸怀。有一些捐赠的图书资料该馆已有馆藏又颇具参考价值的,将转赠省内各市、县公共图书馆,这也是省图书馆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我们要保护好捐赠者的积极性,所有捐赠都可接受。有的捐赠者并不知道哪些图书具有收藏价值,只有专业人员才能辨析。有些图书我们可以转赠给下面市县及社区,充实它们的书库,发挥应有的作用。”负责图书捐赠的孙旭钟先生说。
据悉,为了鼓励捐赠的善举,省图还特别设立了捐赠奖励:接受捐赠图书资料后,均发给“入藏证书”致谢,作为捐赠文献被省图书馆入藏的凭证;作者可在所捐赠其原作之一册(套)扉页标注捐赠者全称及寄语,该馆将作为签名本专藏;捐赠图书资料被确定为馆藏后,单次捐赠总定价1000元以上的,由该馆专致感谢函一封,颁发荣誉读者证一个;捐赠中外珍稀古籍、舆图、金石拓片、名家批校本、名家代表作手稿、历史文献等具有较高保存和研究价值的文献,该馆除颁发荣誉读者证外,还将捐赠人和事载入馆志,永远铭记。此外,选择后未被本馆入藏、而捐赠者又不愿领回的捐赠图书及文献,该馆也将向捐赠者致“感谢函”,作为海南省图书馆收到捐赠的凭证。而捐赠珍贵的古籍善本或重要纪念出版物,该馆将设专柜陈列,以示褒扬。
“日后的海南省图书馆不仅是我省最大的文献信息入藏中心、数字化文献信息存储和检索中心、书目数据中心、大众文化教育中心,它还将全面入藏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音像资料、电子出版物等各类文献,图书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借书还书的地方,它要为发展海南各项文化事业,推动海南社会全面发展、构建海南和谐社会做出贡献。”邓景华满怀期待地说。(蔡葩)
海大图书馆:有多少图书来自捐赠
“海大图书馆馆藏起步阶段,馆里的图书大多数来自捐献。”海大图书馆馆长詹长智在他的办公室里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这样说。
海大图书馆自建立以来,馆里不少有价值的图书都是靠社会各界人士捐赠而来。“书藏于私,不如藏于公。”在国内外,向大学图书馆捐赠图书,成了有识之士们的一种优良传统。
爱乡捐书蔚成风气
海大图书馆一直是海内外乡亲关心支持的重点,在捐献图书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
1984年起,美籍华人林汉生教授不辞辛苦,在美国发起为海大捐献图书的活动,征集到了1.8万册原版外文书籍给海大,价值50万美元。海大图书馆馆员清楚记得,当年这批书籍整整装了一个集装箱,经海关验收后,于1985年才到达海大。
泰籍华人华侨是海大图书馆最为显目的一支“捐书队伍”。1985年,泰籍华人林曙光先生首先向海大捐赠了669册图书。到了1990年代,海大为了扩大发展规模,筹建图书馆一期馆舍。泰籍华人华侨知悉,纷纷慷慨解囊。
据统计,1985年至目前,泰国2个乡团组织、32名琼籍华侨华人总计为海大图书馆捐助资金和图书折合泰币高达1702.12万铢。这些泰国乡亲的名单包括陈修炳、郑有英、吴多禄、欧宗清、张光嶷、林尤烈等等。
近年来,许多海内外华侨华人都向海大图书馆捐资捐赠。美国侨界名人、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向海大图书馆捐赠了一部分中英文书籍;新加坡海南同乡会乡亲连续多年捐资,资助海大图书馆购买图书;香港导师出版社向海大捐赠港台珍贵图书4000册,价值人民币20多万元;香港汉荣书局董事总经理石汉基先生“赠书报国”,向海大捐赠了相当价值的港台版书籍;2002年香港方树堂基金会主席方润华博士捐资80万元建设树华电子智源中心......
在众多捐赠图书的人当中,台湾吴乾华老先生的捐书故事尤其感人。1994年,他费尽周折,将精心选购的台湾版《四库全书》(1500册)、《大英百科全书》(33册),价值达30多万元人民币的书籍运到海大。海大图书馆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清点图书册数,却发现《四库全书》少了两册书。
“这两册书我记得是关于药膳以及中医中药等方面的内容的。”海大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吉家凡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吴乾华老先生惊悉此事,立即让人在台湾专门加印缺失的两册书,其过程之繁琐连吴老都没想到,但是他非常重视,直到将这两册书送到海大图书馆,成为一套完整的《四库全书》才作罢。当年年届90高龄的吴老,其认真负责和心系家乡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感染了每一位工作人员。
师生捐书纸墨喷香
詹长智馆长说,在海大图书馆的捐书史册上,还应当铭记两个人的名字。他们是:最早捐书给海大的海大第一任党委书记林施均、海大第一任党委副书记李昌邦。1984年,他们分别从西北交大和西北大学回到海南,为筹建海大倾注了大量心力。他们带回了6000多册图书捐献给海大图书馆。
2005年4月至11月,为了迎接海大本科教学评估,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海大师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捐书活动,图书馆共接受学校师生捐赠的图书达24842册。
师生们捐书热情高涨,现任图书馆馆长詹长智,带头向馆里捐献了1100多册图书。海大人文传播学院李鸿然教授向图书馆捐赠了两套他本人在文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王琢教授利用在日本开展博士后研究期间节省的研究经费,购置了一套日文原版的《世界大百科事典》,价值2万多元人民币,填补了海大图书馆馆藏日文文献大型工具书的空白;海大旅游学院冯源教授将其近万元的工具书慷慨捐赠给海大图书馆,还个人出资购置了100多册实用工具书捐给海大;海大艺术学院原副院长张少侠捐了一套价值7600多元人民币的《世界绘画珍藏大系》。原省政协副主席、海大原副校长胡楷教授向海大图书馆捐献了368册珍藏多年的学术类著作......
“文化的白求恩”心系海大
在海大图书馆,加拿大友好人士谢威廉被亲切地称为“文化的白求恩”。谢威廉,出生在白求恩的家乡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外国人,热衷于为中国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奔波忙碌。“谢威廉每次从加拿大飞来海口,都少不了一个装有珍贵图书的大包裹。”詹长智说。
谢威廉在加拿大发动安大略省海南同乡会筹集图书,捐给海大图书馆。许多琼籍华人华侨得知是为家乡的大学捐书,都踊跃参与,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筹集到足以装满一个集装箱的图书。2005年,谢威廉和安大略省海南同乡会捐给海大图书馆多达22544册原版外文图书,价值高达400万元人民币。海大图书馆为这批外文原版图书设立了专门书室。
据介绍,2005年4月,教育部向海大图书馆捐赠了一套《中华再造善本》,多达100种,共591册,总价值约19万元。由陈俊霖副馆长为组长的小组成员,花了两天时间,逐册逐页进行了检查。海大图书馆馆员将《中华再造善本》称之为“又一镇馆之宝”。
目前,海大图书馆已将所有受赠的图书编目上架,及时发挥了捐赠图书的作用。(卓兰花)
海师图书馆:古籍收藏与可贵的捐赠
石光瑛先生部分赠书:《太平御览一千卷》
泰国海南商会理事长李昌钝和他捐建的“李永标、李欧氏书苑”
郭云龙、郭巨川、郭镜川父子赠书,封面上红色印章。以上三图由陈秀云提供
图书馆是文化传播、信息传递和知识积累的中心,古今中外很多有识之士或团体都有向图书馆捐赠图书的优良传统,高校图书馆接受各种图书捐赠更是得天独厚。海师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与各界人士的热心捐赠和特殊的传承密不可分,当中所隐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令人叹为观止。
地方文献馆:历史文化奇观
日前记者在海师图书馆海南文献室惊喜地看到,一批盖有私立海南大学(1947年建立,1950年关闭)印章的珍贵线装书(含古装书)赫然在目!民国时期出版的《四部丛刊》初编、《百衲本二十四史》、《民国丛书》等大部头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气息;让人兴奋不已的是,私立海南大学图书馆的馆长、该校当年的重要捐赠者、意大利籍教授罗斯所捐的图书也在柜中,他的英文印章还字迹清晰;私立海南大学校董韩汉英历尽艰辛从贵州运回海南的整套《四库备要》等静静地躺在书橱里;海南著名侨领郭云龙、郭巨川、郭镜川父子家藏的珍贵图书273种总共1656册,以及知名人士石光瑛先生民国时期捐赠的208种1257册古籍等等,这些被学人视为无价之宝的古籍与私立海南大学的藏书和琼台书院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海南文献室的重要收藏,这不能不说是海南历史文化的一个奇观。如此有趣的馆藏来源,其实涉及到海南文化教育史上的一段渊源。
5月11日,记者拜会了原海师图书馆馆长符曼芳女士。她回忆说,1950年,海南师范学院(即海南师范大学的前身)从琼台师范学校迁出时把原琼台书院和私立海南大学上万册珍贵书籍(包括古籍)迁移至海师图书馆,其中有海南各地区方志、文史资料及历代琼籍人士著述的诗、文、杂记等,除了广东省立图书馆和台湾国立图书馆外,该馆是省内收藏海南地方古籍文献种数最多的图书馆。这不能不说是海南文化的幸运。而这些宝贵的图书绝大部分为当时的热爱海南文化教育的人士所赠,没有他们的无私支持,便没有我们今天可以称得上是丰富的馆藏。
现代文学馆:展现海南特色
由于良好的历史机遇,海师图书馆拥有了自己的特色文献专藏,这为满足特定读者群的特殊需要,做出了不凡的贡献,因之名扬海内外。而不为更多人所知的“海南现代文学馆”则是该馆近年崛起的一个特色收藏,它以收藏海南省现当代作家文学作品和反映海南题材为主的文献资料,是该馆正在逐步完善的特色文献专藏库。
据介绍,“海南现代文学馆”1997年初建于琼州大学图书馆,是海南省作家协会协办的一项非盈利性的文化项目。发起人毕光明先生,馆长曾一度由著名作家韩少功担任。该馆建立初期便吸引了本地作家及文学爱好者的视线,得到海南省作家协会、广大读者和书籍作者的支持,捐赠的书籍源源不断,至今,“海南现代文学馆”接受省作协和个人的赠送图书853册,价值近2万元,已形成一定的藏书规模,受到作者与读者的关注;部分珍贵的作者手稿及个人资料,也都保存在现代文学馆里。现在,很多作家愿意将自己的作品捐送给“海南现代文学馆”,除了在那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外,也为海南的特色馆藏增添一点亮色,可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海师院图书馆不仅注重收集地方文献和地方人士著述,该馆还广泛接受来自各方的图书捐赠,鼓励社会的捐赠善举,不断地扩大馆藏。海南地方人士、书店、国际机构、国际友人、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都曾伸出热情的双手,让图书馆保持特色的同时更具有现代的视野,满足更多人群的需要。前不久,海南省新华书店曾向该馆赠送了百万元图书67000多册,泰籍琼侨李昌钝先生捐赠20万元建立的“李永标、李欧氏书苑”也已揭牌,韩国学者赵骏河也向该馆捐赠了1000册图书,此外,该馆的外文书籍主要由美国亚洲基金会提供捐赠,为这座以古籍收藏为主要特色的图书馆增添了浓郁的现代气息。(蔡葩)(来源:海南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