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被捕是7月24日,但是6月20日她就被北京市公安局拘留了。拘留的前一天,也就是6月19日下午,刘晓庆到公司办事,上楼正好碰见小齐,她坦然地掏出一个红包:“你爱人生了一个女儿是吧?我可能没时间看望她了,这个给你,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吧。 ”
6月20日上午,公安人员走进刘晓庆的玫瑰园别墅,刘晓庆平静地随公安人员走了。这也许是平生第一次,她走出家门时没有化妆。临走时,她只带走了一套英语书。
2002年7月25日,新华社向全国新闻媒体发了通稿,主要内容是:刘晓庆因其公司涉嫌偷税,已于7月24日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批准被依法逮捕。
刘晓庆被正式逮捕入狱无疑是2002年的一大新闻,无异于给一度沉寂的新闻媒体注射了一针兴奋剂。
谣言满天飞
在报道刘晓庆入狱的大量消息中,很多参与者不顾事实,仅仅凭着道听途说街谈巷议甚至主观猜想就敢落笔成文,一时形成了谣言满天飞的混乱局面。
8月3日,香港某报报道了刘晓庆狱中落泪的消息。消息说:“中国影后刘晓庆早前因涉嫌逃税被捕,拘留在北京看守所,一向给人女强人感觉的刘晓庆,在入狱时因被要求全裸接受检查,有感自尊心受损而当场落泪。”
针对这些报道,警方于2002年7月30日出面辟谣,北京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称:“这些报道是严重失实的,是极不负责任的,是毫无根据的,纯属炒作。”
警方已经辟谣,但是一些媒体置若罔闻,依旧自说自话,对刘晓庆的狱中生活进行了猜测和想像性描述。说刘晓庆“原本染成的一头乌黑的长发露出了白色。由于情绪极度不稳定,她经常用头撞墙”。某些报刊出于商业动机,仍采取辱骂、指责甚至诽谤的手法,往刘晓庆身上大泼脏水,把她妖魔化,侵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对媒体在报道刘晓庆事件中出现的“偏差”,全国记者协会十分重视,一连召开了3个旨在制止假新闻和炒新闻的行业自律会,要求传媒界时刻牢记肩负的社会责任,不能只为扩大自己的影响、抓读者而进行商业化的炒作。
在大众媒体排山倒海般地谤损刘晓庆这个“恶心”那个“丑态”的同时,《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法制媒体的一些理性文章也频频见于报端。其中一篇文章,在提到有关媒体披露刘晓庆被关押期间曾请求出去“一头上的白发”、“刘晓庆原本就有满头白发”等内容时指出:刘晓庆作为一个演艺明星,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这是她隐私的一部分。媒体将其与案件本身毫无关系的个人隐私公诸报端,应该说是严重侵犯了刘晓庆的隐私权。
被捕前扮演省长夫人
刘晓庆被拘留以前,除了一些必要的社会活动之外,主要还是在拍戏。当初拍完《火凤凰》之后,还友情客串了一部名为《执行局长》的电视剧。在这部反映高法系统工作人员精神风貌的电视剧中,刘晓庆扮演省长夫人。虽然是个戏份不多的角色,但她的表演非常精彩到位,把一个深明大义、知法守法的中年女知识分子刻画得细致入微,不少看过此剧的人都认为她的表演技艺不同凡响。
刘晓庆被捕的消息传出后,《执行局长》的制片人和导演曾经大伤脑筋。最初的反应是,刘晓庆成了犯罪嫌疑人,在她刚刚被捕的时候播出这部戏,会不会被误解为替刘晓庆张目?而且最麻烦的是,当时这部戏还没有送审,这个时候送上有刘晓庆出演正面形象的电视剧,会不会使整部电视剧胎死腹中?他们召集有关人员进行了讨论,商量是否要对刘晓庆的戏进行删节,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刘晓庆虽然被逮捕,但她只是“犯罪嫌疑人”。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未经人民法院正式判决有罪的人,都应当视为无罪。也就是说,刘晓庆虽然在押,也还是一个享有完全公民权的人,任何人都无权限制、损毁、剥夺其艺术形象的展示。就算她最后经法院审判认定有罪,那么她自会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但也不能因此抹煞她的艺术创作。于是决定,《执行局长》不删不改,照常送审。果然,这部电视剧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查,而刘晓庆的戏也没有进行任何删节。与那些幸灾乐祸、惟恐天下不乱、以围剿刘晓庆为乐事的小报记者们相比,《执行局长》剧组的制片、编导的人格水平令人肃然起敬,国家有关审查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也应当受到人们的钦敬!
被实施24小时监视
其实,刘晓庆在被拘留的前一天就已经知道自己将要失去自由了。据她的司机小齐说,她被捕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经被有关部门实施24小时监视了。无论刘晓庆到哪里去,总有人不远不近地跟着她。“不远”是指刘晓庆总在这些跟踪者的视线范围之内;“不近”是指这些人并不干扰刘晓庆的工作和社会活动。刘晓庆被捕是7月24日,但是6月20日她就被北京市公安局拘留了。拘留的前一天,也就是6月19日下午,刘晓庆到公司办事,上楼正好碰见小齐,她不顾身后的监视者,坦然地对小齐说:你跟我来一下。小齐随刘晓庆走进办公室,她掏出一个红包:“你爱人生了一个女儿是吧?我可能没时间看望她了,这个给你,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吧。”
当时小齐的夫人生孩子刚刚半个月,因为正是刘晓庆全天24小时被监控的非常时期,所以小齐根本就没跟老板说这件事。他接过这个红包,心里不禁百感交集。也就是在这一天,楼下的保安无意中听到监视刘晓庆的工作人员的对话:
“今天是最后一天了。”
“怎么?”
“上边正研究呢,甭管什么结果,反正是最后一天这么跟着她了。”
保安听出了话音,急忙把这些话告诉了小齐等人。刘晓庆自然也得到了这个信息。这个信息不用分析,既然是最后一天这样监视她,那么这一天结束后,无非是两个结果:一是解除监视,也就是说问题没那么严重,她刘晓庆又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的事了;二是把她抓起来,像妹妹刘晓红、妹夫靖军那样,收到“里面”去。“上边”研究的结果会是什么呢?种种迹象表明,“收”的可能性比较大,“放”的可能几乎是零。这一点,刘晓庆早就想清楚了,也早就有了思想准备。因此,听到保安传过来的话,她几乎没有任何表示,好像保安说的是别人的事情一样,照常处理着手边的工作。
平静地随公安人员走了
6月20日上午,公安人员走进刘晓庆的玫瑰园别墅,刘晓庆平静地随公安人员走了。这也许是平生第一次,她走出家门时没有化妆。临走时,她只带了一套英语书。
汽车开出玫瑰园别墅,绝尘而去。坐在汽车里的刘晓庆不无依恋地望着飞快掠过的树木和街道,倏忽间产生了一种茫茫然的感觉。那一刻,现实和幻象发生了倒错,清醒的理智和混沌一片的下意识在她脑海里开始打架。朦朦胧胧的幻觉中,她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去摄影棚的路上,她要考虑的是角色的问题。这是职业习惯,是一个演了20多年戏的演员的惯性思维模式。恍惚间,她仿佛是在扮演着一个新的角色,她要认真把握这个角色,甚至一遍遍提醒自己不要演砸了。汽车在行驶中颠簸了一下,朦胧的潜意识骤然退去,理智把现实的铁青面孔凸显出来。这不是去摄影棚,而是去……公安局?法院?监狱?
刘晓庆还真不知道自己将被带到什么地方去;身边这些默不作声目不旁视的执法者也不是自己熟悉的那些同事,她想和他们开个玩笑,马上就意识到这很不合时宜,于是抿住嘴唇,一任严肃压抑的氛围弥漫开来,压迫着她和车厢里的每一个人。一向敢说敢做无所顾忌的刘晓庆,也许是生平第一次把想说的话憋了回去,跳脱活跃的思维却信马由缰,一下子想起了柳三变的《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像不怎么搭界,却偏偏就想到了,也算是一种别离吧。刘晓庆经历过太多的聚散,也经历过真正的生离死别。两度离婚的创痛、几任男友的分手、是非不断官司缠身的困扰、屡遭批判围攻的窘迫,尤其是父母的相继去世……精神上遭受打击的同时,也磨砺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是钝化了她对骤然袭来的变故的反应。
(摘自:《刘晓庆422天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