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自传隐讳家史“污点”?
著名作家王蒙自传三部曲之一《半生多事》上市以后,正如其书名一样,由于近日一位网友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王蒙自传》疑点:王蒙生父原是汉奸?”的帖子,从而引起轩然大波。 为此不少“王蒙迷”撰文加以反驳。一本自传引出这样意想不到的事情,也算是另一种“多事”。
网友“考证”王蒙家事
这篇署名“半生为仁”的文章开头,作者就说“王蒙的父亲王锦第,是作家长期语焉不详的一个人物。”他断言:王蒙长期以来为什么对亲生父亲王锦第讳莫如深,不愿多讲,原因是王蒙“有疾”,疾病的症结是其父有一段不清白的历史,令作家本人感到羞赧和痛苦。
“半生为仁”详细说明了得出其结论的根据是:《自传》和《活动变人形》都披露:王锦第(小说中的倪吾诚)在20世纪40年代曾出任汪精卫伪政权的“国大代表”,并担任日占时的青岛师范学校校长。
文章认为,王锦第在北平时参与的“中德学会”,是日本侵略者和德国法西斯紧密联系的纽带,他的曲线救国言论,在小说《活动变人形》中有完整的展现。还有《王蒙自传》中对其父在肃反中的遭遇的描述——“20世纪50年代曾经追究过王锦第的历史问题,他做好了被人民政府处决的准备……”也印证了作者有难以道出的历史“隐疾”。
“王蒙迷”反击“汉奸说”
《父亲是汉奸》一文被多家网站转载后,引起一大批“王蒙迷”的不满,他们纷纷撰文反击。
署名“蒙牛”的网民到北大查找王锦第先生的资料后,发表文章指出:索引式的主观臆猜是一种恶劣的学风。他得出的历史真相是:王锦第先生上世纪20年代到北京求学,后留学德国,与何其芳等人是好友至交(王蒙的名字就是何其芳起的)。回国以后,继续从事讲学和学术研究工作,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后,王锦第先生因为拖儿带女不得不留在北平,并没有出任伪职,而是靠翻译为生,曾在《中德学志》发表翻译文章。
至于王锦第先生后来的行踪,在解放初期的肃反运动中政治结论是:属一般历史问题,王锦第在反右、“文革”时期都受到冲击,离开北大后,先后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下放劳动改造,粉碎“四人帮”后落实了政策。他认为《父亲是汉奸》的作者利用小说中的只言片语,恶意解读,断章取义,哗众取宠,反映出网络文学存在的某些恶俗和缺乏基本道德规范的一面。
王蒙作品的众多爱好者还指出,所谓“王蒙对生父讳莫如深”更是造谣,王蒙及夫人在访谈著述中都提到王锦第的坎坷经历,这证明少数网上作者的构陷是无稽之谈。
由于王蒙目前不在国内,因此截至前日,他对于家史被人泼污水的事件尚无回应。(据《新闻午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