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整旧如故的绍兴鲁迅故里历史街区。
绍 宣摄
一路青石板,小巷里可以听见历史悠长的回音。两旁白墙黑瓦,石框台门,沧桑尽在其中。黄色或橙色的旗幡,沿小巷一直飘拂过去……平常的生活场景,流淌着江南水乡的韵味。浙江省绍兴市仓桥直街历史街区主要由河道、民居、道路三部分组成,全长1.5公里。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858户居民,枕河而居。
仓桥直街62号住户王美娟,指着自家漂亮的卫生间,满脸都是舒心的笑:“马桶早就扔了,做梦也没想到政府把我们的房子修得这么好!”
街口有一块大理石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绍兴市仓桥直街历史街区”。
古城保护的文化追求
绍兴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古城始建于公元前490年,近2500年来城址一直未变。历朝历代的文献记忆和物态记忆犹如满天星斗,难以穷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城日益困惑,面临保护古城与推进城市现代化的矛盾,面临保护古城风貌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矛盾。
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是位哲学博士,善于从宏观和历史发展规律来认识问题。他说:“保护和建设好8.32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既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城市未来发展的时代选择。现代城市的构成,已逐步转变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绍兴古城的历史文化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保护古城不是设置现代化的障碍,而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
古城保护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在绍兴古城保护的实践和探索中,规划意识,法治原则,人文关怀,格外引起记者的注意。
2001年12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通过的《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老城区范围内划定了越子城、鲁迅故里、八字桥、西小河、书圣故里五大片和石门槛、新河弄两小片历史街区,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确定了点、线、面保护与古城格局、传统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总体框架,提出了“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保护方法。
绍兴市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公室,按照规划要求,与住户签订民居修缮保护协议,查处街区违章建筑,规范沿街店面招牌广告制作,依法管理、制度管理、友情管理、社区管理有机结合。
古城保护的基本做法
观鲁迅故居,入三味书屋,访咸亨酒店,记者领略着鲁迅少年时期社会生活场景。绍兴的鲁迅故里历史街区,总投入10亿余元,保护范围从“故居”扩大到“故里”,保护面积从14公顷扩大到52公顷,整个街区古朴厚重,成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经典之作。
绍兴市建设局局长吉振海说:“我们在历史街区保护中,一是原汁原味的保护;二是原模原样的恢复;三是有根有据的重建;四是有脉有络的创新。绍兴的这些做法,被誉为名城保护的‘绍兴模式’。”
王永昌总结了“绍兴模式”的基本做法:
在古城保护的重点上,突出历史文物、历史街区、古城风貌、无形文化这四个方面,做到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相结合。在古城保护的方式上,强调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人文自然融合性相统一。
古城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灵活的体制机制作保障,不断增强古城保护的投入能力、建设能力。绍兴市在古城保护中,建立了政府主导、市民参与、企业资助、银行贷款的多元投资机制。投资12亿元的环城河整治工程,政府仅出资5000万元,其他通过市民捐款、企业资助和盘活沿河土地存量等措施解决。在历史街区私房修缮中,政府和居民分别负担55%和45%的费用。
迄今,绍兴已累计投入古城保护建设资金130多亿元。
古城保护的诗意生活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古诗里的绍兴,依然存活至今,街随河走,河连桥路,清水长流……
82岁的陈惟于老人说:“作为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我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变化。环城河这么宽,这么长,城里城外都是水。河两岸成了风景带,我有几个朋友住在河边,清流就在楼下,边上就是花园。”
绍兴的老城区内,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立,郁郁葱葱,保持了原始风貌。山上分别重建、修复了飞翼楼、应天塔、文笔塔,城在山中,山中有城,水性的城市有了刚强的筋骨。
漫步老城区,抬眼望去,沿街建筑呈现“黑、灰、白”的色彩基调,建筑的式样、高度、材料、纹饰等回归传统建筑风格。城区内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园林、杰出人物纪念地等,共确定102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城区原来人口密度过高,在政府的安排下,1/5的居民外迁、疏散,大部分居民有了更多的生活空间。
古城保护也是一项有回报的重大工程。绍兴市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近年来,绍兴市获得了中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说:“绍兴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原汁原味,修旧如古,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全国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