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周口店遗址焕发活力的同时,带来了一个个考古新惊喜:去年,曾经“隐身”了近半个世纪的洞穴再现,在洞内发现古鹿骨和七十年前猿人之父——贾兰坡先生等人使用过的工具;在整理尘封多年的库房时,发现的兔子头骨,被专家认为很可能是一万八千年前古人类的装饰品;今年4月27日,工作人员又从模型中新发现了三枚被意外“雪藏”了多年的真品——万年前獾的牙齿。
2004年,京西千年古刹戒台寺面临山体滑坡的危险,市政府果断决定:加固岩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市委市政府拨款5000万元,市委书记刘淇、市长王岐山等领导多次亲临现场。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市文物部门采取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抗滑桩锚索,三根锚索将山体紧紧箍紧……下滑趋势得到了控制!
孔庙国子监腾退完成,明清最高学府里古树冷眺尘世;西城,北海琼岛古建筑群修缮启动;海淀,圆明园年底有望彻底“清理门户”;恭王府、妙应寺白塔、法海寺、卢沟桥……三年来,本市国保单位几乎全线开工,共启动121项古建修缮工程,目前已修缮竣工的古建筑51处,面积45万余平方米。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由这条“玉带”串起的国保单位就有14处,有“北京脊梁”之誉。梁思成先生说过:“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让我们聚焦在中轴线上。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排列在对称轴上,称为中轴线。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由这条“玉带”串起的国保单位就有14处,有“北京脊梁”之誉。对北京这样一座古城来说,中轴线就是它几百年城市发展的灵魂。它记录着老北京的历史,浓缩着老北京的辉煌,透射着老北京的神奇。正如梁思成先生说过的:“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2003年,中轴线上最为夺目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的百年大修启动。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故宫许多建筑得到修缮和加固,终因人力物力有限,不可能进行大修。进入二十一世纪,这富有历史意义的一刻来到了:故宫大修从公元2002年10月的武英殿试点工程开始,据悉,这次大修全部完成将历经19年时间,总投资近20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300年来从未进行过全面整修,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论证和细致勘探,修缮工程已开始启动。代表最高皇权的太和殿现已被一个高35米的巨型罩棚团团包裹,罩棚正面一幅高25米的喷涂太和殿成了一道别样风景。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主任李永革介绍说,太和殿大修工程将严格按照古建维修的最合理周期安排,每一道程序均会考虑到季节、潮湿度等自然因素。这项工程将于2007年10月1日前竣工。
午门正楼、中轴线上东西两庑及其周边建筑、延禧宫、建福宫花园……3年来,紫禁城内150余项修缮建设项目陆续完工。修缮、复建面积超过3.8万平方米。其中,90年前被炸毁的故宫内廷东六宫之一的延禧宫在百年大修中重获新生。恢复原貌后,已于去年10月首次开放,至此,故宫内廷的东西六宫实现全面开放。在火场瓦砾间沉睡了80年之久的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也已竣工。5月16日正式移交回故宫博物院。
伴随着修缮的全面展开,不仅昔日皇城的威严与辉煌一一重现,一些久藏的神秘宝藏也由此现身。2004年9月,百年大修的战线延伸到中轴线故宫最北端的宫殿——钦安殿。当几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开启钦安殿宝顶时,惊讶地发现尘土间掩埋了数百年的大量经卷。“一包、二包,三包……”在随后的一个多星期里,工作人员陆续发现了3000多卷佛教经典,全部由藏文撰写。这样重大的发现在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还是第一次。
钦安殿是故宫最重要的道教宫殿,里面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为什么会藏有藏传佛教的经卷?据专家说有可能是清朝时加入进去的,这也体现了在明清两代,儒家文化和佛教及道教的相互融合。
尊重历史,恢复原貌,一年之后,随着钦安殿大修即将完工,除了留有少数作研究之用,绝大部分经卷又被放置回宝顶。2005年9月,钦安殿修缮工作全部结束。
“我们不能将一座破破烂烂的故宫展现在中外游客面前。到了2008年,故宫代表着一种精气神儿,一种整洁壮观的仪态”“紫禁城的辉煌程度必然与国力的强大相吻合。如此大规模修缮,故宫将是一座再现‘康乾盛世’流光溢彩的宫殿。”专家们预言。
2003年,筹备了四年的天安门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由于城台内排水管道老化,夏天的雨水排不净,冬天墙体就要鼓“肚子”。市委市政府拨款近千万元,彻底修护排水系统,根除了隐患。今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历经47年风侵雨蚀后,修缮保护启动。
如今,沿着“北京的脊梁”由南向北依次数来,一座座重焕青春的古老建筑让人自豪,让人欣慰——
2004年,老北京“五镇”之一的燕墩从垃圾堆中“现身”,中轴线的南大门永定门城楼再次高高耸立,成了南城的标志性建筑。
2003年,老北京九坛八庙之一的先农坛、天坛神乐署修缮完工,向世人开放。
2005年,天坛祈年殿修缮后恢复到清光绪年间重建后的风貌。
2008年,如今依然车来车往的前门大街将重现清末民初时最繁华的商业街铺比邻模样。
2005年,京师九门之首的正阳门城楼、箭楼加固工程启动,“不伦不类”了半个多世纪的水泥地面将被传统城砖取代。
今年底,景山里的观妙亭、周赏亭、万春亭、富览亭、辑芳亭5座名亭,重现昔日风采。
2003年,后门桥露出真容。
2005年,火神庙在违建中躲了近半个世纪,终于亮相街面。
2003年,钟鼓楼修缮竣工,晨钟暮鼓重响耳畔。
过去几年中,中轴线上的14家国保单位中,启动修缮工程的有12家。
50年前拆除了永定门,“北京的中轴线从此像一根断了线的琴弦”。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城市南中轴线的结点——永定门不修复,北京的旧城就不完整,那将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大规模修缮的同时,一些消失已久的老北京地标式建筑也重新出现在北京的版图上,比如永定门城楼。
中轴线南端是永定门,它的历史脉络非常清晰: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乾隆年间重建城台和瓮城。1957年,这座明清北京外城七门中最大、最重要的城门被彻底拆除。“北京的中轴线从此像一根断了线的琴弦”。
“没了永定门,北京的旧城格局就不完整了。”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说。
2000年6月,年逾七旬的专家王世仁先生在《关于重建永定门的建议书》中写道:“完整的中轴线代表了北京的历史文脉。中轴线上的门、桥、枋、殿,就是文脉的标志,每处都记载着首都的历史变迁。城市失去历史标志,等于失去了记忆,保护好这条中轴线,也就是使后人不至于看到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建议几上几下,规划几经曲折,交通、资金成了一道道拦路虎。
永定门的重建得益于申奥成功。永定门是中轴线的南端,而汇集了一半以上奥运会设施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正位处中轴线的北延长线顶端,不修复永定门,中轴线就是不完整的,北京的旧城就是不完整的。更何况重建永定门是北京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工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北京城中轴线景观整治工程最重要的一点。也正因为此,最终,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在原址按历史原貌复建永定门城楼。
2003年,南中轴危改整治工程正式运行。市文物局、城建道桥公司、北京公联、崇文区文委、宣武区文委、北京园林古建公司等十几家单位同时聚集在27公顷的地界上,永定门城楼复建、坛墙外拆迁、绿化、管道铺设……全部同时进行。为建城楼打地基而拆掉永定门桥北端的一跨,仅仅用了一个下午,如果照着正常工序至少需要一周。当时,所有的部门都为永定门城楼复建开了“绿灯”。
2004年3月10日,永定门开工复建,其原则就四个字:“原汁原味”。文物专家对永定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以1937年的永定门城楼实测图为基础进行了复建设计;从非洲购置了12根铁力木,加工成12米高、重达4吨的“金柱”;两段百米长的明末御道重见天日,被原状保留;发现的百余块清代旧城砖物尽其用。最幸运的是,消失多年的永定门城楼石匾也完好无损地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被发现。
2004年9月,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永定门城楼重新屹立在中轴线的南端。
“从此,7.8公里的中轴线再次贯穿南北,‘方城中轴’的都城规划布局的基本程式得以再现。”古建专家王世仁难掩兴奋之情。
站在城楼上向北眺望,苜蓿叶状的永定门新桥环绕城楼,双向8车道打通了南中轴路瓶颈,绿树掩映下,天坛、先农坛清晰可见,一条笔直的天街通向正阳门……
这些年,“重生”的,不止是一个永定门城楼。
明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崇文门一线的城墙遗址是目前仅存的北京内城城垣,全长1.5公里。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几何时,遗址范围内竟有79个单位、2600余户居民,依着城墙建造的厂房、车间杂乱不堪。埋没于平房堆里的古老城墙,非但神采不再,而且危机四伏——有的住户甚至拆了城砖盖房子,将城墙打洞改做后山墙。2001年,市委市政府投巨资,腾退占用遗址的单位和居民,并将残断城墙加固修缮。一年后,500年的老城墙遗址“复活”了,变成了弥漫着古风遗韵的都市公园。
菖蒲河、燕墩,故宫的建福宫花园……如凤凰涅槃般重生!
“过去我们对文物保护重视更多的是文物的历史价值,而现在更注意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不再是只见古建筑的‘物’,而忽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著名古建专家王世仁如是说。
胡同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魂。市委市政府开创性地给并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四合院发了“护身符”,明确提出:保护古都风貌必须从“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转变为“循序渐进、有机更新”
京城上次古建集中大修是在康熙乾隆年间。而当时修缮的对象自然是皇家院落、王府花园。今天,保护的不仅仅是皇家园林、楼台亭阁,传统民居四合院也得到了挂牌保护。
胡同和四合院是构成北京旧城风貌的基本元素,也是老北京的魂。
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多为清末和民国时期修建,年久失修、拆改严重。虽然它们被称为“北京名片”,但它们中的多数并不在文物保护之列。市委市政府开创性地给四合院发了“护身符”。2003年7月,市委书记刘淇、代市长王岐山和郑孝燮、谢辰生等一批文物界专家来到胡同,为首批四合院挂牌。东四十二条内一个爬满青藤的小院是本市001号挂牌保护的四合院。
为此,市文物局从头年3月起开始忙活,在旧城区内对四合院做了整整一年的调查:对132个危改片中上千组四合院逐院排查,制定了“现状条件较好,格局基本完整,建筑风格尚存,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保留价值”的保护院落评审标准,最终选出了第一批200处院落进行挂牌保护。如今全市挂牌的四合院已达到658家。
今年1月10日,时任市文物局局长的梅宁华郑重宣布:四合院保护将被列为北京文物保护“十一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与保护四合院同等重要的是保护它们栖身的胡同与街区。
“改造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远比兴建一条新街难度大得多。”古建专家王世仁说。
2003年1月,市委书记刘淇就南池子历史风貌区修缮改建试点工程明确批示:“市政管线必须服从于保护胡同的要求,原有规范应可以突破,不能套老规定,有创新才行。”
老城区改造要实现三个目的:一是改善人居环境;二是改善和提升城市品质;三是再现老城区风貌。这三条失去哪一条都不能算是成功的。想鱼与熊掌兼得就必须创新。
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思路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延伸: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从“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转变为“旧城整体保护”,从“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转变为“循序渐进、有机更新”。
在去年鼓楼东大街改造工程中,根据居民意愿,十几户沿街的居住房变成了门面房。一种“微循环”的改造方式开始试行。
所谓“微循环”,就是摒弃过去旧城改造的“大拆大建”、“剃平头”的做法,对那些亟需改造的地区进行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采用了这种方法,鼓楼东大街就成为京城第一条没有拓宽、没有大面积拆改,基本恢复清末民初历史原貌的商业街区。
“马路没变宽,老北京的面貌也留了下来。”在鼓楼东大街住了半个多世纪的王大爷说。
传统风味小吃奶酪的第三代传人田宝成将老店迁到了鼓楼东大街。田师傅说:“老商业街的风貌很衬京城老字号的招牌。”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也应是宜居城市。为实现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北京在不断探索:
白米斜街整治正在进行。专家说:未来两三年间,在不改变道宽的基础上,采取小规模修缮的方法,这里的历史原貌将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找回来;
南池子大街,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与不远处车水马龙的王府井商业街遥相呼应;
正在进行的前门地区整治改造工程,崇文区政府提出了“人去房空、腾而不拆”的思路,对每一户院落逐院勘查,专家入户评定,最终根据房屋价值,确定保护方法;
被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草场三条到十条,将根据规划,保护胡同肌理、修缮沿街建筑、保持传统风貌。
一处处被保护修缮的文物古建亮出来了,一条条恢复了独特韵味的街道红火了,一片片韵味十足的街区更美了,这一切共同勾勒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
2000年到2004年,北京市相继修订完成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古都保护有法可依
“在加快北京旧城改造的同时,要十分注意保护好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古都风貌,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既拥有现代化新姿又保留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世界一流国际大都市。”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北京城市建设工作时,再次强调了北京城市发展的方向。
“保护好文化遗产,保护好北京这座历史名城,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态度要坚决。”市委书记刘淇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们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研究新思路,找出新办法,做好旧城保护工作,维护古都风貌。
2004年,市长王岐山在调研文物保护工作时说:“一定要想办法,统筹协调考虑保护古都风貌与城市建设、交通、规划、修编等各项工作。”
市委市政府的坚定决心和科学决策于是被写进一部部规划与规章。
2000年到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主持下,经过市规划委、市文物局等政府主要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相继修订完成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些规划构建起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分明的保护格局。
2005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古都保护有法可依。
2005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市委市政府构建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首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北京的城市性质被确定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旧城整体保护首次被当作政策法规明文规定。
曾经一个大大的圆圈里白色的“拆”字触目惊心,今后旧城内将停止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在旧城里有的只是‘减法’,决不能再作任何‘加法’。”古建专家徐苹芳如是说。
北京旧城内现代建筑的规模将降至最低点。原有规划中确定的大型现代商业、办公、商务、宾馆、住宅等建设项目,将建于市区外围新规划的各个中心城镇,以疏解旧城内现有的交通、居住、商业购物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多方面的压力。
如今,北京市《中远期(2008-2015)文物保护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
在清晰的宏观构架下,又细化了文保法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保护规划》、《故宫总体保护规划大纲》等世界文化遗产单位的保护规划已陆续出台。
2005年,故宫保护缓冲区最南端划定至正阳门。而这里正是天坛在1998年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划定的缓冲区最北端。六大世界文化遗产中,首次出现了缓冲区相连的局面。
到2008年,北京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大规模修缮将告一段落,北京市的文物将进入保养期。
明年,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太和殿大修竣工,颐和园、天坛的修缮陆续完成……一座座皇家园林恢复昔日风采;
京城保存最完整的王府——恭王府府邸修缮完成,老舍纪念馆进行改扩建……旧时达官显贵、文化名人的故居将散发出淡雅的墨韵书香;
前门大街变成步行街,在京城消失了近50年的“当当车”重返街头,玉河、三眼井地区恢复原貌……古老的民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逛中轴线、游朝阜路,一幅幅古都风情画铺展在眼前:什刹海再现明清盛景,荷花连天碧,荡舟碧波中;国子监古建游览区修缮竣工,古树参天,教化流传;
游京郊古迹,同样美不胜收:十三陵出土文物50年后有望重回“地宫”,蓝天为衬,绿松掩映,座座明陵更显庄重恢宏;
修缮后的八达岭长城蜿蜒起伏,分外妖娆。
京城内外,中轴南北,时光在古老的街巷与红墙绿瓦的宫闱间流动,现代化的楼盘与皇家的建筑群相互观照,古风天地间,京城神韵在!RJ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