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传奇女教师将离开心爱讲台(图)
本报记者 祁胜勇 文/图
5月21日,本报新闻周刊以《被拐女曲阳书写园丁传奇》为题报道了河南许昌女子郜艳敏被拐卖到曲阳县偏远山区的下岸村,六年如一日献身山村教育事业的故事,报道发出后,搜狐网及时予以转载,郜老师的不幸遭遇和无私情怀深深打动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热心读者,不少读者表示要对郜老师伸出援手,帮助12名因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完成学业。
目前,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河北电视台、以及《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日报》、《海口晚报》、《许昌晨报》、深圳《女报》等多家媒体聚焦曲阳,对郜艳敏老师的事迹进行采访报道。
由于郜老师的教学经历从侧面暴露了曲阳县教育管理的漏洞,县有关方面竟决定取消下岸教学点,郜艳敏老师将离开心爱的讲台。
温暖来自来自四面八方
考虑到郜老师白天要给孩子们上课,本报在上篇的报道中留的是记者的电话,报道刊出后,热心读者的电话几乎将记者的手机打爆,仅在5月21日至22日两天的时间里,记者就接听了100多个电话,都是要和郜燕敏老师联系,想给她提供各种帮助的。对一些表示要和郜老师本人通话的,记者就把她家的电话告诉对方,要他们在中午或晚上打过去。
即使是这样,郜老师家的电话还是成了不容易打进的热线,她家的电话是去年和其他村民一起集体安装的,过去一年中就是远在河南的家人来过几次电话,没想到,她一天里接的电话比下岸村一个村庄一年接的电话都多。两天的时间过去,郜老师的嗓音因长时间通话和激动的哭泣而变得嘶哑。
在上篇报道中,郜老师向记者求援,升到外村高年级的学生中有多名学生因贫困念不起书,其中的4人已经辍学,她只能利用星期天开办扫盲班延续他们的学业,因为自己力量单薄,她期望外界有好心人与他们结个对子,帮助他们上学。
许多读者为这则求援而感动,有几十位热心的读者表示要与下岸村的贫困孩子结个对子。衡水一名64岁的癌症患者对记者说,我家境也不好,但我想帮助两个学生。一个承德市的读者在给记者的短信中说,“郜老师是个伟大的女性,我为她的坚强而羞愧,因为我是一个男人……”
省会一名下岗的女工刘女士打电话说,尽管我生活得很艰难,但比郜老师的生活强得多,我想帮助那里的一个女孩。
正定正华小区的康先生来电说:“看了报道,很受触动,山区穷孩子们的上学问题需要全社会关心。正好19岁的儿子康龙马上要过生日,同学要送他生日礼物,他也想请同学到家里吃饭。我就建议他们别吃饭了,也别买生日礼物了,把钱凑起来就有200元,这200元可能只是康龙他们的一顿饭,但对山里的穷孩子来说,就够上一年学的了。孩子听后也很赞成,大家都觉得这样过生日更有意义。”
……
保定市高新区明畅园居委会12名工作人员在22日周一例会时,党支书记马天迪给大家念了这篇报道,当时大家都掉了眼泪,他们当即表示,每人拿出200元,把12个孩子都包下来。马天迪书记告诉记者,他们12人中,7名社委委员的每月津贴只有100元,5名社区干部的月工资也只有500元,但大家一定要这么做,他们还准备了20套书包文具,在社区里征集了大量旧衣物,并给郜老师特意准备了一袋米、一壶油、一箱奶,于周五组织大家一起送过去。
邯郸市时代英才学校的几位领导看了本报报道后,也很受感动,他们召开了校董事会,决定免费接纳村里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费用他们全包。
本报报道被搜狐等网站转载后,引起了更大范围内的感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纷纷致电本报,询问郜老师的联系方式。22日晚,一位远在新西兰的华人托马斯·李给记者打电话说,他深为郜老师的伟大而感动。而远在美国的华人崔健也打电话到本报编辑部,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帮这些苦孩子。崔先生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他想组织一些华人共同来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
发放捐款,她首先想到的是学生
张家口宣化区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李先生,在读到记者报道的当天下午就给郜老师寄来了3000元钱,他对记者说,他想把12个特困学生都包下来,其他的600元给郜老师补贴家用。
李先生说他是本报的忠实读者,过去也多次参与过本报组织的救助活动,当他看到郜老师的报道时,他边看边哭,他对老伴说,我们一定要帮帮她,一直帮下去,这12个孩子上到中学帮到中学,上到大学他们帮到大学。李先生说自己是一名退休干部,不富有,但省吃俭用这点钱还是有的,他帮不了了还有四个儿女,他会要求他们一起来帮助这些苦孩子们。
24日,记者和农民摄影家刘向阳一起来到下岸村,为孩子们发放这第一笔到达的捐款。孩子们和家长们都聚集到小学校门口,显得很激动。
第一次发放救助的有6个升到辉岭小学辍学又复读的孩子,4个已经辍学在郜老师开设的扫盲班学习的孩子,还有5个新增加的特困生。升到外村高年级的特困生,其中两个已经辍学。
上次报道中提到的刘卫(化名)、杨阔两个特困孩子这次没有计算在内,郜老师与记者商量,这两个孩子都是现在自己班里的,由自己管着,不着急。先发给这些升到外村高年级已经辍学和面临辍学的孩子,尽快让他们去上学。
在郜老师又添加的救助对象中,张鹏(化名)、杨强(化名)、张小明(化名),他们的妈妈都是被拐卖来的外地女人,都走了。张鹏和杨强现在辉岭小学读书。张小明的父亲已去世,现在成了孤儿,跟着二伯过,已经辍学四年了。张小花(化名)是家中的独女,妈妈也是买来的,有病,父亲已经50多岁了,她已经辍学两年了。郜艳敏说,张小明很聪明,张小花曾经是班里的尖子,但他们因为要帮助家人干活或照顾病人,现在连扫盲班都没有上,为了劝说他们能够复读,她这两天反复找他们的家长做工作。
张家口李先生提供的捐款中捐给12个学生每人200元,其他600元是捐给郜老师的,但她对记者说,先给了这些学生吧,他们上学更要紧。于是2800元捐款发给了这些孩子们。还剩下200元,本来想发给另外一个辍学在家好几年的15岁男孩杨刚(化名),但杨刚表示,他不会再去念书,我们只能暂时把他排除在救助范围外,郜老师说还得继续做他家长的工作。
郜老师给排好队接受捐赠的孩子们讲话,“这些钱是一个好心的李爷爷给你们捐的,他让你们去上学,你们一定不要辜负他的期望。”
记者随后与李先生通了电话,向他介绍了捐款的使用情况,李先生大为感动。随后他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又寄出了500元,一定要给郜老师补贴家用。
捐款现场,几个乡亲对记者说,郜老师心好,做事情光想着别人,过去有人通过学校给村里捐旧衣服,她都是让村里人先挑、先领。记者看到,郜老师穿的一件老式军上衣的肩膀处已经磨破。
她想改变下岸村所有人的命运
穿补丁衣服的大人,眼巴巴看着领到捐款的孩子,都在显示着下岸村极度的贫困。郜艳敏叹息着对记者说,村里应该念书的孩子有50来名,有在本村和辉岭、朱家峪上小学的,有十几个辍了学放羊的,有个别上了初中的,家家的情况都差不多,都是应该救助的对象,她说,最好是让这50来个孩子都能结上对子。
在郜艳敏教的二年级教室里,一个可爱的8岁女孩举着自己的画让记者拍照,但她很别扭地坐着,记者仔细一看,这个女孩的裤子已经破旧得露了屁股。
村支书杨进海,今年59岁,已当了5年的支书,他每年有镇里发给的一千多元津贴,但家里也是一样的贫穷,他的大女儿只念了一年书,今年17岁就出去打工了,二女儿今年14岁,也是只念了一年书就辍学了。郜老师曾反复给支书做工作,让其女儿上学。
杨进海告诉记者,村里一共400来口人,380亩地,而且都是山地,靠天吃饭,每年能勉强糊口,村里年人均收入只有二、三百元,村集体一分钱收入也没有。由于不通公路,所以村子的贫困状况很难改变。村里的小伙子讨不上媳妇,像郜老师这样被拐卖来的媳妇特别多。
记者在村里与一些闲坐的妇女攀谈,这些妇女有云南的、四川的、广西的,各地的都有,好多人都是被拐卖来的。她们说,村里原来有四十来个被拐卖来的媳妇,现在只剩下二十多个,"谁愿意在这穷地方呆啊。"
郜老师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男人还是靠买媳妇,不过像她12年前那样被拐卖来的少了,来骗钱的多了。她姨婆婆家两个儿子去年都买了媳妇,一个花了一万多,都是过上一个多月就没了踪影,姨婆婆家两个儿子外出下井攒的血汗钱、以及亲戚们一毛两毛凑起来的两万多元就这样打了水漂。在第一次领到捐款的孩子中,杨小强(化名)的哥哥就刚花一万多元买了媳妇,最近跑了,所以他父亲再也不让杨小强上学了。郜老师痛惜地说,小强的哥哥最早跟她念过书。
村里十几个被买来的媳妇先后离去,也留下了二十多个孩子,在这些没妈的孩子中,辍学的特别多。其他的家庭,如果有疾病或买媳妇的,也会债台高筑,使小孩子上不起学。因为孩子们升三年级就要去外村,对他们的家庭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如果升到初中,在外住校、吃饭,最少一年也得需要两三千元。
郜艳敏对记者说,村里不仅孩子们苦,那些老人们也苦,他们的儿女生计艰难,所以常顾不上他们,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得帮助养育没了妈的孩子们。村里没有水井,看着他们每天挑着水桶去几里地外的山泉挑水的样子,分外可怜。
郜艳敏流着泪对记者恳求,请您给呼吁一下,让外面的人帮帮下岸村吧,帮帮这里的孩子和老人,村里人太没办法了!
村里人把郜艳敏看成下岸村的希望,76岁的老党员杨涛儿大娘对记者说,前些天换届,好多乡亲想推举郜艳敏当支书。
村支书杨进海向记者介绍,多半年前,郜艳敏已成为中共预备党员,等她转正后,村支部准备吸收她进班子。"她有能力,有文化,而且做事先想着别人。"杨进海说。
教育局计划取消下岸教学点
在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中,一些热心的人劝郜艳敏离开下岸村,不少人还愿意给她在城市里找一份称心的工作。郜艳敏说,我已经离不开下岸村这些孩子们了。
本报报道刊出后,郜艳敏和下岸袖珍小学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河北电视台、《大河报》等多家媒体来到下岸村,采访郜艳敏的传奇经历。
但当地有关部门对此反映冷淡,24日上午,就在本报记者尚在下岸村帮助郜老师发放捐款时,下岸教学点的上级辉岭中心小学校长马民家给郜艳敏老师打电话,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说县教育局领导来过电话,要她不要乱说。接完电话,郜艳敏惊恐、委屈得哭起来。
记者当即给马民家校长回电,询问辍学孩子复读问题如何解决。马民家有些为难,他表示,这些学生如果能跟得上班就让他们回来,如果跟不上就只能降级,他说,过去也曾给辍学孩子的家长做过许多工作,但家长就是不配合,有的学生甚至是班里数一数二的,他担心,即使是给这些孩子结了对子,这些孩子拿了钱也会再度辍学。
曲阳女教师的经历在当地也引起了强烈反响,适龄孩子辍学问题、教育投入不足问题都暴露了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种种漏洞。一个老教育干部说,这是一个不幸的弱女子背负起教育部门应当背负的责任,真让人感慨万千!曲阳3年前出了个百万家财的教育局长,现在又出了个被拐卖妇女当上教师无私奉献的郜艳敏,真是鲜明的对比和讽刺!
郜艳敏老师面临的生活困难和辍学孩子问题没有得到县里的支持和帮助。6月25日,曲阳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付跃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下岸教学点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才得以保留,它不符合合校并点的规划。25日上午,主管副县长、县教育局有关领导已研究此事,根据规划,最近它将被合并到辉岭小学,辉岭小学距离下岸村没有村民说的十里远,只要翻半座山就可以通到公路上。付跃飞又说,下岸小学由郜老师一人教两个班不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一些副科也开不起来,现在小学只有英语、电脑课,总不能让老师翻山越岭来下岸上课吧?
付跃飞表示,下岸教学点合并到辉岭小学后,一二年级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翻山不放心,可组织接送。对郜艳敏想成为一名聘用老师的愿望,付跃飞说,几位领导已经研究过,郜艳敏为村里的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也非常热爱教育事业,但她不符合正式聘用的条件,为了满足她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愿望,我们考虑让她承担接送学生的工作,这样她仍然不会离开教育行业,而且辉岭小学先进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她提高水平课下辅导学生,如果今后政策放宽,郜艳敏继续深造的话,可以优先录用她为正式教师。
付跃飞承认,取消下岸教学点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工作,做学生的工作,做老师的工作。"
记者了解,六年前按规划下岸小学合并到辉岭小学后,一二年级的学生家长因孩子太小翻山不便而不让孩子上学,全村低年级学生全部辍学,在这种情况下,郜艳敏应家长、孩子和辉岭小学校长的请求担任代课教师。辉岭小学校长马民家在前次记者采访中曾承认下岸教学点教学成绩良好。
县教育局即将取消下岸教学点的计划让郜艳敏很痛苦,没想到她的经历给曲阳"丢了丑",她万万没想到事情的发展会是这样的结局。她现在担心的是今后如果让小孩子们翻山去上学,他们的父母因此让他们辍学怎么办。她流着泪对记者说,怎样对我都行,关键是要让孩子们都能念书。
记者手记
从被拐女当教师看曲阳教育部门的缺位
祁胜勇/文
被拐女当教师书写园丁传奇的地方,是河北省曲阳县,三年前,这里曾产生过轰动全国的另一则"传奇",县教育局局长郝成学家里搜出了百万家财。
表面上看,郜艳敏当上老师是一个偶然的例外,但仔细想一下,这是一个沉甸甸的悲剧,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小学教育这个最基础、最重要的教育环节,竟然需要一个被拐卖来的弱女子来担当,她柔弱的肩上,挑起的是政府职能的缺位。从巨贪教育局长到传奇女教师,我们看到了二者间必然的联系。
我在曲阳的大山深处采访时,看到了很多揪心的例子:不少孩子辍学;偏远山区的一些老师想方设法调到城里或离城近一些的地方,一些艰苦的教学点只能由代课老师任教;在孝木乡南青阳贯小学,国债项目的教学楼已经竣工三年,但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给不了施工队工程款,孩子们只能挤在漏雨的破烂教室里上课,连课桌都没有……
当地一位教育干部告诉我,郝成学落马后,三年的时间曲阳一直没有专职的教育局长,一直由一名副县长兼任。据说是这个岗位"太热",许多人"想",但人选不好选,只能先空着。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这位副县长不仅主管教育,还分管文化、体育、广播、旅游等多项政府工作,精力分散;教育局一位书记负责全面,而又有一名副局长主管人事。
从这些日子我在山区实地调查的情况看,教育缺位是这里的群众至今仍然极度贫困的重要原因:大山贫瘠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里的世代贫困,而没受过教育的山里人根本没有能力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没有能力走出大山,在下岸村这样的偏远山村,现在辍学的孩子,注定要走上他们父辈的老路:当羊倌,买媳妇.....
显而易见,要解开这个死结,最长远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提高这里的教育水平,提高人群的文化素质。在这个问题上,政府要承担的责任是毋庸置疑的。全民教育,不应该有被遗忘的角落,不应该漏掉一个孩子,"一个也不能少",既是法律严肃的要求,也是一个健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道德底线。
我们发现了郜艳敏这个传奇的山区女教师,和广大读者一样,对这则新闻的传播寄予了良好的愿望:辍学的孩子能够重返学堂,更多的孩子能得到救助,偏远山区的教育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下岸村的贫困状况能得到改变。对于教学成绩良好、无私奉献的郜艳敏老师,我们设想,当地教育部门一定会给予肯定,那样无论对下岸村的孩子们还是郜艳敏老师,都将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来自读者热浪般的反馈,使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良知和温暖,而当地教育部门的反应,却出乎我们意料之外,使我们感到惊讶和困惑。
郜艳敏受到了严厉的批评,配合我采访郜艳敏的农民摄影家刘向阳受到了指责,教育局准备将下岸教学点取消合并,以合乎"达标"的成果。这样的结果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会再次因不能翻山而像6年前一样大量辍学,与郜艳敏老师一起失望的,肯定还有无数热心的读者。
对曲阳教育局"遮丑"的做法,我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理解。诚然,当地的经济还不是十分富裕,政府要承担的责任还有很多,也许一时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彻底解决教育存在的问题。但至少,应该有勇气面对现实,积极利用各种条件,想各种办法,来改善教育现状,而不是包裹"家丑",讳莫如深。
本报报道刊出后全国多家媒体聚焦郜艳敏和她的学生们,这应当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育部门可以统一整合外界救助,为社会助学力量搭建高效、可操作性强的平台;郜艳敏老师也可以成为激励所有教育工作者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典型。我们相信,郜艳敏老师的事迹,在山区教育的大背景里,或许只是一个偶然的个案,但她身上体现出的对教育的热忱、对孩子的挚爱,却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最为宝贵的品质,她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也许就是我们解决山区教育问题最稀缺的资源。
爱心热线
看了报道,心里很难受,这些孩子太需要人关心了,我六十多岁已经退休了,退休金也不多,但200元钱还拿得出。我还和两个儿子说了,他们也各资助一个上不起学的孩子。
石市孟女士
山区有挺多孩子上不起学,真让人担心,我也是工薪族,收入虽不高,但还是想资助一两个孩子,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吧。
石市袁女士
21日看了你们的报道,想见一见这些孩子,帮帮他们,我自己没上过学,希望看到孩子们都能上学。
廊坊董女士
我在社科院工作,看了郜老师的报道,很受感动,想给她邮点书。
石市孙女士
我几年前资助过苦孩子,现在看到曲阳的这篇稿子,想再资助一名孩子,孩子们那么小,得上学啊。郜老师也很不容易,自己被拐卖,很不幸,但为了孩子们,还是在山里扎了根,让人敬佩。
石市何先生
我儿子3岁,正在上幼儿园,家里条件算不上优越,但跟山里比要好了很多。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儿子根本不知道还有许多孩子生活困难上不起学,我向儿子讲了郜老师和这些穷孩子们的故事,让儿子拿出他的压岁钱,资助一名山里孩子上学,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他,培养他的爱心,教会他懂得珍惜。
衡水尚女士
我在白沟,离曲阳不远,我想去看看,能帮就帮他们一点。
白沟丁先生
我自己在霸州上班,想资助一个孩子。
霸州孟先生
我们老两口已退休,住在北合街,想给郜老师和孩子寄2000块钱。
石市两位老人
我是石家庄市劳教所的工人,想为郜老师和孩子们提供点帮助。
石市张先生
我过去当过老师,对郜老师和那些苦孩子的生活深有体会,我想帮助他们,了却一下心愿。
大城县赵淑玲
我想每月给孩子寄点钱,希望记者帮助联系。
行唐一位先生
我也是个记者,看到你们的报道很受感动,都市报报道的是郜老师的壮举,也给有关部门上了一课,希望能看到更有深度的新闻。
邯郸市路先生
如果您想向郜老师和孩子们提供帮助,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0311-88631211,也可和记者联系,电话13333015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