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有历史高度,也要有百姓视角
·我们把两会当做一个新闻的富矿,我们进去开采,两会是非常独特的新闻采访资源的平台,各个部门的领导都去,高官包括代表民意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在两会上。 我们既能采民意,又能采高官的看法,我们从高官那儿得到很多关于北京市要做什么事情,拿到很多独家新闻。 ·在建言建议类的稿件上,也是两会上的重要环节,我们也很重视,但是我们更重视建言的落地。委员的提议是不是现实的,是不是和有关部门的想法贴在一起,我们针对委员的提议找相关负责人,最终新闻落点是委员和代表提出什么,部门说要做什么,变成一个事件性新闻。我们往事件性新闻上转化,这是一个特点。
主持人:在北京办报纸,时事新闻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而在时事新闻中最有优势的可能就是两会,因为我们就在事发地。京华做了五年了,做了五年,有没有什么经验?每年跟每年报道的进步在哪儿?01年开始一直贯穿到现在的大思路是什么?
徐建峰:变化非常明显,蒋晨明可以先讲讲北京两会。
蒋晨明:创业初期的北京两会报道,现在看来不是太成熟,因为整张报纸都处于初创阶段,做什么不做什么慢慢在摸索。这两年慢慢形成一些风格,坚定我们的时政新闻的理念,时政新闻的理念在任何阶段都会体现出来,两会上也算是体现比较明显。事件性新闻要重点做,观点建议类的东西我们少做,当然了,不是不做。两会还是一个参政议政的阵地,对这一块还是应该重视,日常新闻的处理上把很大一块精力放在事件性新闻的挖掘上。
我们把两会当做一个新闻的富矿,我们进去开采,两会是非常独特的新闻采访资源的平台,各个部门的领导都去,高官包括代表民意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在两会上。我们既能采民意,又能采高官的看法,我们从高官那儿得到很多关于北京市要做什么事情,拿到很多独家新闻。这两年的北京两会,我们在两会上挖到很多独家新闻。平时跑口,一个记者可能没问到什么东西,但是在这个会上我们可能找到主要的负责人,他对某个事情会有明确的表态,我们会推出什么样的政策。这是我们主抓的方向,也是这两年我们形成一个很主要的特点。
在建言建议类的稿件上,也是两会上的重要环节,我们也很重视,但是我们更重视建言的落地。委员的提议是不是现实的,是不是和有关部门的想法贴在一起,我们针对委员的提议找相关负责人,有这么一个人大代表提了这么一个方案,你觉得可行不可行,请有关部门进行回复。他如果说特别好,我们将怎么落实,那么这个进言和建议就转成事件性新闻,最终新闻落点是委员和代表提出什么,部门说要做什么,变成一个事件性新闻。我们往事件性新闻上转化,这是一个特点。
再一个特点,在两会上突出我们的时政报道权威性,两会大家都知道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很多事情会在会议上敲定。2005年的时候,国务院刚刚批复北京市的总体规划,对整个区县定位做一个调整,当时我们做了16个版的特刊,单就功能定位做了16个特刊。这是一个很宏观的课题,但是又非常民生,我住在通州,通州以后发展成什么样,哪块规划成什么用地,我在买房、购物日常生活当中会考虑到这一点,对个人也很有帮助。每个区县下一步要做什么介绍,对每个区县的一把手进行了专访。我们在16个版面里面报道出来,在北京媒体史上还是第一次,他们都是一把手,非常乐意接受我们的采访谈北京市的规划对本区县的影响。
06年最大的事情就是十一五规划,和有关部门多次进行协商,对草案进行解读,这个解读也是我们独家推出的策划也是16个版的规模,名字叫“北京蓝图”,北京市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子。如果哪个区县定位,我们按照区县的思路来走,今年的两会走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是按照领域来走,你的交通怎么发展,卫生怎么发展,教育怎么发生。这里面我们采访十几个部门的一把手,对一把手进行访谈,有他们的政策解读等。这样的重磅报道,有利提升了《京华时报》在时政报道方面的主流影响。
蒋晨明:市领导在两会看到这样的特刊,大加赞赏。王歧山、张茅、龙新民对我们区县特刊在会上当场做了表扬,张茅拿着我们的特刊在分组会上给大家讲,以后这个地方要发展成什么样子,那个地方要发展成什么样子。今年十一五特刊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徐建峰:我说说全国两会,主要的特点是从03年,01年的时候还没有。02年刚刚进行简单的摸索,以新华社的稿件采用为主,版面不大。03年是《京华时报》报道两会突飞猛进的一年,那年我们推出了百姓读本,第一次对大型的政策报道通过百姓解读的方式,通过跟百姓信息相关的内容,对政治上的文件进行解读。那次百姓读本一炮走红,推出十几个版。02年不是特别重视,03年做了报道,我们还通过漫画、图表的方式,百姓解读,对总理的政府工作报道对其它文件进行解读,当时效果非常好。
05年的进步变化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在以前的两会报道里面更多是看两会,按程序性报道,我们以百姓的眼睛观察。05年做到记者跟代表委员对话,代表委员很多是具有很大的官方背景,一把手二把手这样身份的代表委员,也是提高《京华时报》报道的高端。我们既吸取以前好的经验,同时在05年推到更高的高度。06年的两会在前面两年的基础上,有对话有百姓解读这些好的刀法,在这些基础上我们今年又对政治事件、两会的热点话题进行重新的包装方式,像你说的解剖麻雀一样。今年的教育、医疗、卫生、新农村这几块,我们都采用了既有老百姓的读本,又有对话,又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演变。我们在包装上多了一层,更立体化的包装。全国两会的报道主要是这三步。
北京新闻这一块通过特刊的包装,大力推动北京两会报道在代表委员当中的地位。
蒋晨明:全国两会这块高端的东西偏多一点,高端不是我们的主打方向,一定要有高端,但是我们在报道时并不是高端的会舍弃,而是把高端的转化为中低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刚才说到外在的形式漫画、图表,再一个是内容的转化,有一年两会修宪,这是一个很高端的东西,那一个标点符号为什么要改,看起来跟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没有关系,实际是有关系的。新华社有一个通稿,我们当时连做了9个版面,首先把修改内容从什么改为什么说清楚,然后对它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为什么要改,这里面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发展前景。再一个,我们加入一些个例和故事。
主持人:当时有没有什么风险?
蒋晨明:那看你怎么操作,我们还是胸有成竹的,因为我们对那篇稿件也是把握得非常严谨,没有出任何问题,而且非常叫好。我们这里面加了一些故事,使高端的东西体现出来,同时又落到每个人的身上,感觉到修改宪法和每一个公民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最后政府满意,老百姓满意。
(责任编辑:刘新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