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0号下午两点,长江三峡大坝在历经3080个昼夜的浇筑之后终于建成。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从构想的提出,到规划、设计、论证,以及十多年的建设历程中,各种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大坝建成近一周,李永安走进央视《对话》演播室,接受媒体和大众的“拷问”。
面对公众的质疑,李永安首先表示,三峡工程的反对者为三峡工程提出了各种有益的建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我要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随后,李永安和相关专家及工程建设者们,就诸如泥沙淤积、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及通航能力等公众关心、百姓关注的一系列问题,给予解答。而大坝能否经得住突发事件的考验,来了地震怎么办?军事打击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在当时三峡上马之初就引起极大争论的问题,在《对话》节目现场再次提出,李永安将面临第二波考验。
作为超大型的公共工程,三峡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引人关注,因为平均每一个中国人为三峡工程就贡献了近65元人民币,如何花好这笔钱,李永安以及相关人士均给出了答案。
当主持人对三峡工程质量提出问题时,全场的亮点出现了,《对话》节目特别邀请了刚刚结束完三峡工程验收的两院院士、国务院三峡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年近八十高龄的潘家铮老先生来到现场。潘老刚一落座,便指出: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的那一刻,自己的手在颤抖。话音刚落,全场哗然。难道潘老对三峡工程质量产生了疑问?潘老停顿片刻:工程质量无可挑剔,因为自己年事已高,所以手在发抖,这是生理问题。全场笑声一片。
三峡工程全面建成指日可待。届时,防洪、发电、通航的三大功效将全面发挥效益,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作为这样一座世纪工程,以李永安为代表的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演播现场,再次经受住了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