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发展,秋林公司从一家前店后厂式的私营企业成为拥有巨大资产的集团公司,旗下拥有多家企业。就在旗舰企业秋林公司一步步走入困境之时,其他举着秋林旗号的企业也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同一个品牌,不同的命运,起起伏伏之间,耐人寻味。
“道里秋林”收租度日
道里秋林公司,如今叫做秋林国际商城,是晚于南岗秋林10年“出生”的“同胞兄弟”。曾经,一个南岗一个道里,遥相呼应,长期执哈市商业零售业牛耳,威风八面。然而,如今的南岗秋林几经折腾,已经成为一家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道里秋林也成了南岗秋林的“难兄难弟”,陷入靠吃房租维持生计的局面。
5月24日,记者来到百年老街寻找“道里秋林”。然而,遍寻中央大街,已经不见“秋林公司”的金字招牌。在中央大街246号,原来的道里秋林店铺已经挂上了“申格体育”的牌匾,而一街之隔的门市也成为“雅戈尔”服装专卖店。在“申格体育”楼上,记者见到了仍然在这里工作的秋林国际商城的工作人员。据副总经理李朝增介绍,现在秋林国际商城共有员工680余人,正常来上班的只有20余人,主要负责物业管理。其余人员或退休在家,或待岗。李朝增算了一笔账:每年出租房子能得到350多万元,而维持两座楼的运转加上680余人的工资、保险、包烧费等开支,每年需要600万元。目前,欠几家银行的贷款本金近7000万元,欠秋林集团账面款5000多万元。“这些利息根本就无力归还了。”李朝增说。“巨人”倒下无力再起
据秋林国际商城党支部书记丛淑贤介绍,道里秋林原来是俄罗斯商人在南岗开设秋林公司后,在道里开设的一家分店。收归国有后,这种关系也一直保存,现在这两家秋林的员工好多都有亲属关系。“我们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回忆当初,丛淑贤不胜感慨。在上世纪80年代初,道里秋林达到历史最辉煌时期,每到节假日,人流攒动,“人多得都挤不进来。”那时只有员工300多人,年销售额达到5000多万元。秋林公司作为老牌企业,信誉卓著、货物充足、质量好,在消费者中口碑极佳。加之当时物资缺乏,使企业的商品供不应求。那时道里秋林是人们羡慕的对象,福利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
然而,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型,道里秋林没有跟上改革的节奏,尤其是中央商城、锦绣商厦等新兴百货公司的兴起,使道里秋林备感压力,从1990年开始日益走向衰落。为了与邻近的商业零售企业竞争,道里秋林于1995年贷款重建了店面,然而非但没有起色,反而被沉重的贷款压垮了,至1997年,道里秋林完全停止正常营业,店面出租经营。品牌优势丧失殆尽
1958年,秋林正式收归国有后,道里秋林仍隶属于秋林公司。文革前,两家分开,南岗秋林公司改名“东方红”,上级单位为哈尔滨市商业局;道里秋林更名“太阳升”,隶属于哈尔滨市百货公司(现工百集团)。1998年,道里秋林又成为秋林集团的托管企业。然而,不管怎么变,道里秋林的“国企”身份一直没有变。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后,道里秋林老国企的弊端暴露无遗。经营上,仍是“上级说的算”,企业自主少,经营模式陈旧。体制上,员工仍是“铁饭碗”。由于是老企业,退休职工多,包袱沉重。丛淑贤告诉记者,从去年10月到现在,职工还没有开一分钱工资,职工的包烧费也有七八年没有报销了。
在新兴百货商店的竞争下,秋林的竞争力丧失殆尽,在对手的节节进逼下,没有还手之力。在背着包袱苦苦支撑一段时间后,最终在贷款的重压下轰然倒地。如今的道里秋林已全然不见往日的金字招牌。(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