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国家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另一方面是有限的科研经费“跑冒滴漏”,利用率低下。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科研经费使用中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握着科研项目和经费的人吃喝拉撒都能报销,周围人也在发票上做文章,只要科研资金拨下来,几乎就没有用不完的。
科研经费使用不当、浪费严重,不仅影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且助长了学术腐败,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说到重视,人们很容易想到的便是加强科研资金使用的监管,可是如何监管又是一道难题。比如科研人员购置办公用品、出差开会,乃至吃饭打的,这些花销似可节省又似不可节省,似与科研有关又似与科研无关,很难甄别,可是无从甄别就无从监管。即是说,一旦科研经费到了项目责任人手里,要想监管,就相当困难了。
很明显,某项科研经费的浪费,就说明项目经费的预算额及实际下拨额,超过了实际所必需的经费额,即科研经费预算存在“虚高”问题。因此,遏制科研经费腐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把好科研项目的“立项关”,从源头上压缩科研经费腐败的空间。
把好科研“立项关”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科研立项时,科研经费的预算要合理,要本着节约的原则,尽量挤干预算中的“水分”,要通过专家论证,以确定某个科研项目究竟需要多少经费,而不能是项目申请人自说自话,申请多少就给他多少。如果完成某科研项目实际需要经费100万元,下拨的经费也是100万元,没有浪费余地,那么项目责任人就只能把有限经费全部用在科研上。这样的话,有关部门只须严把科研成果评审关即可,这显然比监管科研资金的具体使用更具可操作性。
第二层意思是指所立项目要真正具有科研价值,要避免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或者“假、大、空”,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更应注意这个问题。现在有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项目,缺乏有价值的科研内核,没有持久的生命力。如果科研项目本身就是“假、大、空”的,科研项目人自然可以“假、大、空”应付之,不必深入调查研究,甚至不必查阅太多资料,就可拼凑起一份所谓的科研成果。如此,科研经费自然绰绰有余,吃喝拉撒自然就能报销。
晏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