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午夜,一颗蓝色气球飘过它眼前,蓝石头想起森林中的另一半,强大的思念以天崩地裂之势袭来,它瞬间崩毁……”风格唯美的绘本画家幾米在《蓝石头》(现代出版社)中,轻轻拨动着读者最敏感的神经。幾米将这本书献给了他的父亲和母亲。该书讲述的是一个有关寂寞与追寻的故事:一块蓝石头静静躺在森林深处,度过了一万年之久。它以为它会永远待在这里。但是,一场漫天大火烧毁了森林,蓝石头被撞裂成两半,一半留在森林里,另一半却被运往城市,先后被雕刻成石象、小鸟、鱼、月亮、墓碑、小球等,它一次又一次因思念而崩毁。最后,它变成了一粒几乎看不见的细沙飞回了森林,回到了另一半的身边。静谧的森林,小鸟的鸣唱,吹拂的清风,从树叶间隙落下的阳光……这一切构成了蓝石头的家园,当它被不可抗力分开并开始流浪之后,这里成为了它永远的思念,有如人类的苦苦寻找。
《西方哲学史》(叶秀山、王树人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和《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爱因斯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就是人类寻找和对世界探索的结晶。前者从形而上的基础上展开,后者则以物理学的方式进行。多卷本的《西方哲学史》代表着中国哲学界对西方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涵盖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到当今后现代思潮整个发展过程的西方哲学通史,对以往国内较少或没有涉及的人物、观点、理论和派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介绍,并突出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学者的学术观点和研究取向,可以说,它是对多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是爱因斯坦写给“相当于大学入学考试的知识水平”读者的一本书,力求尽可能使那些从一般科学和哲学的角度对相对论有兴趣而又不熟悉理论物理的数学工具的读者对相对论有一个正确的了解。科学巨人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大部分人重视的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方在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正是在“以正视听”的目的下编写的。它挑战了爱因斯坦作为“世纪之人”的神秘形象,在政治和社会巨变的背景中再现爱因斯坦一生曲折的道路。由于作者刻意求新,本书有些许矫枉过正的地方,这是需要明辨的。
作为“有报天天读”主持人,杨锦麟拥有大批拥趸,《杨锦麟这家伙》(杨华著,岳麓书社)一书将让观众更了解杨锦麟的经历:他1953年出生,由祖母带大,1966年成为“黑五类”,十五岁上山下乡当了八年知青,直到1977年才因病回城。1978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继而转赴香港,先后担任报社编辑、《香港商报》主笔、杂志主编、专栏作家,直到成为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等坎坷的生活历程。而《笔底波澜——百年言论史的一种读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堪称史家作者傅国涌最用心力之作。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一百来年,近代中国一直徘徊在幽暗的长夜里,以言论为天职的知识分子们到底做了些事情,究竟留下了哪些永远抹不去的印记?对此,傅国涌进行了耐心的梳理和研究。
虽然大多数海外汉学著作总给人以“隔靴搔痒”的感觉,但是,他们的研究视角是值得中国学者注意的。《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澳]杰华著,江苏人民出版社)是有关20世纪末加入大规模城市流动——包括流动到北京和其他城市的中国农村女性经验的一项研究。本书在深度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试图理解流动者本身是如何体验流动的。作者集中关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者,特别是女性流动者的经验,关注她们谈论那些经验的独特方式,以及那些经验如何影响了她们的认同意识。通过对都市里的农家女的第一手材料的说明,作者提供了关于农村女性与城/乡经验之间如何协调的有价值见解,以及这些经验如何影响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方式。本书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化与现代性如何在最个人的层面上得到体验的方式,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当然,让人更感亲近的还是樊树志的《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关于青铜文明,诸子百家,中华帝国的创建,古文经学,唐朝文明,古代少数民族,帝国专制政治,朋党之争,文人社团,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与文化等等,作者倾几十年研究之功力,融入自己对中国历史深入的体味与感悟并使用了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这种努力是值得称道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