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5月30日电(记者魏运亨)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乌丙安教授指出,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之外,满、蒙、藏、苗、彝、畲、锡伯、朝鲜、土家、达斡尔等28个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
乌丙安告诉记者,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尽管端午节汉族有祭诗人屈原、祭伍子胥、纪念勾践或孝女曹娥等不同“地区版本”,但实际上它是在酷暑之前一次全民性的避瘟驱毒、防疫祛病活动。
乌丙安教授说,汉族过端午的习俗相当丰富,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系五彩线等等。许多少数民族的端午习俗结合本民族历史风情也别有趣味。
四川小凉山的彝族群众在端午节这一天纷纷进山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仫佬族过端午要抬着纸船到田间赶走害虫,祝祷禾苗成长;贵州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游方等活动;藏族民间过端午节,青年男女到郊野游乐,进行赛马、歌舞、游戏等活动。
乌丙安教授诙谐地说,一个小小的粽子,各民族就吃出了各自的花样。汉族最早是用新竹筒盛米煮成筒粽,后来才改用楝叶、菰芦叶、竹叶、苇叶裹黏米成尖角心形状,煮熟后食用。
畲族将粽子称为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煮粽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瑶族的粽子常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形似枕头。也有人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毛南族的端午节亦称为“药节”,他们用艾叶、菖蒲、黄姜等草药作馅包粽粑食用。
乌丙安指出,端午节作为中华多民族的民俗大节,除了自古以来的避瘟驱毒、防灾去病的积极含义外,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风俗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