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涛
林秀贞是河北枣强县南臣赞村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她30年如一日义务赡养6位孤寡老人,支撑起一个“特殊大家庭”。这个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亲生儿女尚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困惑,你非亲非故,端屎、端尿,看病、洗衣,养老、送终,为啥能坚持30年?”面对人们一次次询问,林秀贞总是说:“娘从小就教育俺,人要做好事走正路,俺只图个心里舒坦。 ”
林秀贞下决心赡养的第一对老人是村里的朱书贵和刘秀焕。那是1976年冬,时年30岁、刚结婚3年的林秀贞串门时,看到年过古稀、无儿无女的两位老人挨饿受冻,便跟丈夫朱金英商量:“公婆去世早,家里没啥负担,咱们把两位老人养起来吧!”
于是,夫妻二人为老人生了煤炉,一日三顿送饭。两年后,老人道出一个秘密:那时候因生活无望,备了两瓶安眠药,当生活不能自理时,就每人喝一瓶寻死。老人把藏了多年的安眠药交给林秀贞时说:“有你这样的好闺女,这么好的日子,还得好好活哩!”
两位老人在林秀贞精心伺候下又幸福地生活了9年,去世时,一个86岁、一个84岁,林秀贞夫妻按当地风俗像亲儿女一样发丧。
此后,林秀贞又赡养起村里4位孤寡老人。他们有的呆傻、有的患有多种心脑疾病,全部在林秀贞家里吃住。林秀贞夫妻俩一一为老人养老送终,目前只有朱书常老人一人健在。
回忆起这些年的感受,林秀贞说,最难的是看病、最累的是洗尿褥子、最怕的是阴天。记得1984年,朱书贵和刘秀焕二位老人都病倒了,这个要解大便、那个要解小便,这个要吃药、那个要换尿褥子,林秀贞忙得不可开交。拆洗的尿褥子晒不干,就只能在锅里炒沙子,用热沙子把褥子烘干。为照顾好老人,林秀贞夫妻俩在炕下搭木板守护,连续74天,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直到老人去世;1994年,朱金林老人住院时,家里因给老人看病欠下许多外债,林秀贞夫妇只得一边卖棉花,一边付药费、住院费……
记者问:“这些年为老人看病花了多少钱?”林秀贞笑着说:“又不打算图回报,谁记那个?”几个朋友看到她赡养老人辛苦,曾直言相劝:“想做善事,不如收养几个孤儿,越养越有希望,可你偏挑半死不活的老人,累死也没人管。”听了这话,林秀贞只是笑了笑。
林秀贞说,自己爱帮助别人,与从小受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小时候,娘常伸出左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3个手指分开后,食指和无名指都朝外歪着,只有中指正正直直的,娘说:“人生就这3条路,这边的歪道不能走,那边的偏道也不能走,只能走中间这条又正又直的道。”林秀贞时刻牢记这样的家训。
林秀贞也将这样的家训传给了自己的子女。儿子、女儿出生时,家里已经有了这些“爷爷”“奶奶”,看到母亲如亲人一样对老人,孩子们也都拿老人当亲的对待,帮着打水、洗脚、喂药。参加工作后,他们还经常给老人们买营养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文化程度不高的林秀贞实践着这一古训,并将古训变成家训、不断传承。今年2月,她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南臣赞村所在的枣强县王常乡党委书记陈国强说,他们正把林秀贞的故事当成“活教材”,在各村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