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罗湖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系列报道之二
循环经济作为罗湖的“下一站”,如何才能一路走好?9年前的一次出访,让刘学强大开眼界。
1997年,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刘学强率领一个新闻采访小组,分别到德国、法国采访深圳的友好城市,在纽伦堡看得最多的就是环保企业。 据介绍,德国有一万多家企业是围绕环保领域生产的,其中纽伦堡就有上千家,就业人员超过4万。在西门子公司,他还看到了专门“吃”垃圾的综合处理装置,垃圾送进去后,金属、玻璃、纸制品等废物,就被它从不同的出口分门别类地送出来,变成了可再利用的资源,而废旧纤维、树木的残枝败叶以及生活垃圾,就被绞碎做成了可燃材料。这台装置吃进1000公斤垃圾后,吐出来的不能利用的废物只有3公斤。这种发明首先在德国全面利用,使垃圾处理和再利用成为了德国循环经济的核心。刘学强说,深圳每天产生近9000吨垃圾,一年就是300多万吨。德国人的实践告诉我们,这300多万吨垃圾,其实是300多万吨资源。如果我们真正实施循环经济,一年就能白捡300万吨资源。这是多大一个产业,能提供多少就业、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啊!当然,垃圾处理需要技术支撑和国民支持,德国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为此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市委、市政府关于循环经济和自主创新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论述。
发展循环经济最终的落脚点是什么?罗湖区委区政府的思路也非常明确——就是要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区委书记刘学强和区长鲁毅认为,循环经济有两个主要内容和目标,一个是环境友好,一个是节约型社会。在罗湖,目前还有许多环境是否友好的事等待整理。就拿城中村及老社区来说,这是深圳快速“种”楼的典型,今天来看,这里的居住环境可不是环境友好,大部分没有雨污分流,大部分电线、电话线就像蜘蛛网般密布,消防、卫生、治安隐患甚多。在这种环境下居住,是谈不上生活质量的,幸福指数就自然低了。区委区政府正视这种现实,下决心投入资金进行改造整治,包括引进物业管理,已经逐步使一部分城中村和老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不久前,市委、市政府在罗湖召开推广老社区改造和城中村整治经验现场会,市委副书记谭国箱和副市长吕锐锋以及各区和办事处的领导在木材公司小区参观时,社区居民拉着他们的手说“共产党好啊”。此时,刘学强和鲁毅都感觉到,这是老百姓对区委区政府的最好夸奖。他们表示,要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首先就要治理环境,包括公共环境、社区环境、市场环境等等,因为这些是老百姓幸福指数的主要指标。
目前深圳和周边地区的太阳能产品生产占了全世界近七成的份额,但深圳以及罗湖的居民真正使用的并不多。近年来罗湖区政府给驻区部队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解决了战士们的洗澡问题;三九丹枫白露酒店的空调、照明、热水都按节能目标进行了改造,有效地降低了能耗和酒店的经营成本,罗湖区委区政府准备推而广之,让罗湖的几万家工商企业和数万市民都按照这种“节约型”的路子去做,能够逐步将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