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 收藏 n shutwin()closes.Click();return;关闭定义你的浏览字号:#####6-##########7-##### #####8-#####[东方时空]赵树理央视国际www.cctv.com2006年05月30日21:15 来源:进入[东方时空(新版)]>> #####9-#####电视剧《赵树理》 #####10-#####电影《小二黑结婚》 #####9-##### 电视剧《赵树理》 #####10-#####电影《小二黑结婚》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这是最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赵树理》的片段。这部电视连续剧是用真实的故事改编的,不仅还原了赵树理在农村的创作生活,而且再现了他敢为农民说话的耿直性格。值得一提的是,赵树理的儿子赵二湖还在剧中担任了角色,他在据中扮演的是赵树理的父亲。
赵二湖:一个孩子对父亲的品格最终回忆的时候,如果他小,他回忆不到,如果父亲还在,也不重视,只有当这个亲人去世以后,你才会把他的种种好,种种优点,种种父爱才能够想起来.
赵树理是1906年出生的,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他是我国文学历史上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194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问世后被广泛地改编成了戏剧和电影,大家不仅记住了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小二黑和小芹,而且还记住了两个落后分子的形象“二诸葛”和“三仙姑”。
赵二湖:发行过很多书,而且在农民中广泛地口头流传,包括他小说里人物的外号,比如很多村都有二诸葛,都有三仙姑,也可能有很多的小芹和小二黑,可能原来家里不准结婚的自由恋爱结婚了.
赵树理之所以能够真正成为中国农民最喜欢的小说家之一,这是因为他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都来自于他十分熟悉的农村生活。
赵二湖:因为在农村大家嘴里,本身就是这种语言,你像这个三仙姑,这个主要在小说里是讽刺描写三仙姑的,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只可惜靠官粉遮不住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早晨起来驴粪蛋,它结一层霜,挖苦她.
1943年,赵树理创作《小二黑结婚》时,他所处的地方是晋翼鲁豫抗日根据地,在当时,新华书店不仅卖书,还负责图书的出版工作。如今,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在当初拿到新华书店出版时,却受到了冷遇,很多人对于这部小说的艺术水准都不认同。
赵二湖:因为新华书店的,当时领导人,占领导地位的人认为它土,不是文学作品,甚至称不上为艺术,那就不叫作品.
当时,赵树理只是解放区一所党校的普通工作人员,他就把小说的原稿交给了当时的党校负责人,想让他提提意见:
赵二湖:当时的北方大学的负责人杨献珍同志看了这部书以后,再给彭(德怀)总看,彭总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好,就题词,像这样子从群众调查中来写出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这么一篇算激励的手稿吧.
这就是彭德怀当时给《小二黑结婚》的题词,最初,它就印在小说第一版的扉页上,这部小说的第一版印刷了两万册仍然供不应求。随后,赵树理又发表了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这部小说同样体现了赵树理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文风,以至于在解放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被称为了“赵树理方向”。
赵二湖:这个在很早以前,实际上在三十年代,他就说中国的文坛太高了,普通老百姓爬不上去,我永远也不想登上这个文坛,我只愿意把我自己写的通俗故事,编成小册子放在农村的庙会上去卖,两三个铜板就能买一本,农民能够买得起,能够看得懂,我宁愿做一个文摊作家,摊儿啊,练摊儿的,他自认为是,自己向往的那种文摊儿作家而不是文坛,登上文坛
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1923年小学毕业后担任农村小学教员,1925年考入长治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五四”新思潮影响,接触到了新文学,后来在解放区的报纸担任编辑。
解放后,赵树理来到北京工作,他除了担任《说说唱唱》、《曲艺》杂志的主编外,还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任职。赵树理虽然身在北京,但他为了文学创作,时常会回到山西老家体验生活。可是,时间到了1959年,有一件事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身轨迹。赵树理在农村和村民共同劳动过程中,发现当时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无法用小说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于是他给当时的《红旗》杂志寄去的是一篇类似调查报告的文章,题目是《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
赵二湖:红旗杂志社向他约是想,肯定是文艺方面的文艺作品,他是个作家嘛,但是他下去了以后,发现了当时公社化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严重的问题,比去写个小说的问题来讲在他眼里觉得更重要,那么觉得像这些杂志,红旗杂志这种杂志社急需要了解下层农民们现在所面临的状况,当时他自己说那个时候天聋地哑.
这一时期,赵树理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写作上,但他这时变得更忙、更焦虑了。他不仅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向中央领导进行了反映,而且还不断地给当时长治地区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写信,表达自己的观点:
赵二湖:他一直在强调他首先是党员,然后才是党员作家,那么作为一个党员来讲,对党的事业和全国人民的事业,还有对人民的疾苦,必须要放在首位.
赵树理因为这篇文章,在当时被列为了“反右”对象,受到了批判。1965年春,赵树理自愿捐赠了用稿费购买的北京房产,回到山西老家。1970年9月23日赵树理去世,这个日子,离他64岁生日只差一天。即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赵树理扎根农村,为农民讲真话的品格仍然受到了大家的尊重,直到现在,他的作品依然被广泛流传。
赵二湖:那时候他去世的时候,我回忆他,我就写了四句小诗,那时候已经80年代了,社会已经比较跟过去大不一样了,我写的头一句是:假如你觉得迷惘了,就寻寻我的足迹;假如足迹被雨水冲刷了,也不要过分着急;假如你觉得害怕了,就想想我离你并不远;假如你实在走累了,就回到我的身边来。新闻频道>中国新闻 > 正文
转发 收藏 n shutwin()closes.Click();return; 关闭定义你的浏览字号:[东方时空]赵树理央视国际www.cctv.com2006年05月30日 21:15 来源:进入[东方时空(新版)]>>电视剧《赵树理》
电影《小二黑结婚》
电视剧《赵树理》
电影《小二黑结婚》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这是最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赵树理》的片段。这部电视连续剧是用真实的故事改编的,不仅还原了赵树理在农村的创作生活,而且再现了他敢为农民说话的耿直性格。值得一提的是,赵树理的儿子赵二湖还在剧中担任了角色,他在据中扮演的是赵树理的父亲。
赵二湖:一个孩子对父亲的品格最终回忆的时候,如果他小,他回忆不到,如果父亲还在,也不重视,只有当这个亲人去世以后,你才会把他的种种好,种种优点,种种父爱才能够想起来.
赵树理是1906年出生的,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他是我国文学历史上最受中国农民欢迎的作家之一,194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问世后被广泛地改编成了戏剧和电影,大家不仅记住了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的小二黑和小芹,而且还记住了两个落后分子的形象“二诸葛”和“三仙姑”。
赵二湖:发行过很多书,而且在农民中广泛地口头流传,包括他小说里人物的外号,比如很多村都有二诸葛,都有三仙姑,也可能有很多的小芹和小二黑,可能原来家里不准结婚的自由恋爱结婚了.
赵树理之所以能够真正成为中国农民最喜欢的小说家之一,这是因为他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都来自于他十分熟悉的农村生活。
赵二湖:因为在农村大家嘴里,本身就是这种语言,你像这个三仙姑,这个主要在小说里是讽刺描写三仙姑的,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只可惜靠官粉遮不住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早晨起来驴粪蛋,它结一层霜,挖苦她.
1943年,赵树理创作《小二黑结婚》时,他所处的地方是晋翼鲁豫抗日根据地,在当时,新华书店不仅卖书,还负责图书的出版工作。如今,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在当初拿到新华书店出版时,却受到了冷遇,很多人对于这部小说的艺术水准都不认同。
赵二湖:因为新华书店的,当时领导人,占领导地位的人认为它土,不是文学作品,甚至称不上为艺术,那就不叫作品.
当时,赵树理只是解放区一所党校的普通工作人员,他就把小说的原稿交给了当时的党校负责人,想让他提提意见:
赵二湖:当时的北方大学的负责人杨献珍同志看了这部书以后,再给彭(德怀)总看,彭总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好,就题词,像这样子从群众调查中来写出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这么一篇算激励的手稿吧.
这就是彭德怀当时给《小二黑结婚》的题词,最初,它就印在小说第一版的扉页上,这部小说的第一版印刷了两万册仍然供不应求。随后,赵树理又发表了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这部小说同样体现了赵树理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文风,以至于在解放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被称为了“赵树理方向”。
赵二湖:这个在很早以前,实际上在三十年代,他就说中国的文坛太高了,普通老百姓爬不上去,我永远也不想登上这个文坛,我只愿意把我自己写的通俗故事,编成小册子放在农村的庙会上去卖,两三个铜板就能买一本,农民能够买得起,能够看得懂,我宁愿做一个文摊作家,摊儿啊,练摊儿的,他自认为是,自己向往的那种文摊儿作家而不是文坛,登上文坛
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1923年小学毕业后担任农村小学教员,1925年考入长治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五四”新思潮影响,接触到了新文学,后来在解放区的报纸担任编辑。
解放后,赵树理来到北京工作,他除了担任《说说唱唱》、《曲艺》杂志的主编外,还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任职。赵树理虽然身在北京,但他为了文学创作,时常会回到山西老家体验生活。可是,时间到了1959年,有一件事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身轨迹。赵树理在农村和村民共同劳动过程中,发现当时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无法用小说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于是他给当时的《红旗》杂志寄去的是一篇类似调查报告的文章,题目是《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
赵二湖:红旗杂志社向他约是想,肯定是文艺方面的文艺作品,他是个作家嘛,但是他下去了以后,发现了当时公社化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严重的问题,比去写个小说的问题来讲在他眼里觉得更重要,那么觉得像这些杂志,红旗杂志这种杂志社急需要了解下层农民们现在所面临的状况,当时他自己说那个时候天聋地哑.
这一时期,赵树理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写作上,但他这时变得更忙、更焦虑了。他不仅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向中央领导进行了反映,而且还不断地给当时长治地区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写信,表达自己的观点:
赵二湖:他一直在强调他首先是党员,然后才是党员作家,那么作为一个党员来讲,对党的事业和全国人民的事业,还有对人民的疾苦,必须要放在首位.
赵树理因为这篇文章,在当时被列为了“反右”对象,受到了批判。1965年春,赵树理自愿捐赠了用稿费购买的北京房产,回到山西老家。1970年9月23日赵树理去世,这个日子,离他64岁生日只差一天。即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赵树理扎根农村,为农民讲真话的品格仍然受到了大家的尊重,直到现在,他的作品依然被广泛流传。
赵二湖:那时候他去世的时候,我回忆他,我就写了四句小诗,那时候已经80年代了,社会已经比较跟过去大不一样了,我写的头一句是:假如你觉得迷惘了,就寻寻我的足迹;假如足迹被雨水冲刷了,也不要过分着急;假如你觉得害怕了,就想想我离你并不远;假如你实在走累了,就回到我的身边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