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一个端午节飘然降临。
5月25日,文化部公布了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包括端午节在内的518个项目终于榜上有名,被称为“与时间赛跑”的浩大工程尘埃落定。让我们再一次以敬畏的目光回首来路,仰望苍穹。
518,一个吉祥数字,这是我们用五千年的时间包成的最大的一个粽子。《文化多样性宣言》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为了确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缔约国都要制作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518个项目,大到村落,小到荷包,几乎将挣扎于我们记忆边缘的非物质文化存在形态一网打尽——悠长深情的苏州评弹、憨态可掬的木偶戏、雄壮张扬的狮子舞、激昂清脆的南音清唱、纯净空灵的纳西古乐、含蕴丰富的中医中药、色彩斑斓的民间剪纸、浑厚悠长的川江号子、色彩浓郁的木版年画、世代传唱的格萨尔史诗、表达禅武精髓的少林功夫,重要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甚至楹联、二十四节气等等,尽皆收入其中。
可是,我们果真可以松口气了吗?
518,一串长长的清单,一摞厚厚的说明。然而,那滋润着我们灵魂、洗礼了我们成长的往事,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化印痕,是不是因为有了这清单和说明就永远可以高枕无忧了?
我们曾经相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们浩浩汤汤的文化传统可以抵御时间的销蚀,不断创造新的繁荣。可是我们错了。百多年来,在一代又一代的疏忽中,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中国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蚀。最完整的敦煌文书流失日本;楼兰古城完整资料保存在大英博物馆;最早发现的湖南滩头年画,在德国和日本……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518,与其说这个单薄的数字是清单的结束,不如说它是一项更艰巨工程的开始。中国不仅拥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更拥有令这文明史活色生香的活态文化,这些粗糙、零散、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我们祖先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的活化石,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活基因,是我们民族情感的无形载体。中华民族的生命与性格、文化与记忆就流传于这活生生的民间形态中。如果这些民间形态失去生命力,只是清单中一纸干枯的书页,中华传统将从此失去文化魂灵。
对今天的人来说,端午节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包粽子、吃粽子,就像龙舟竞渡和艾叶菖蒲也不仅仅是为了敬祭怀石投江的伟大诗人。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沧桑,端午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寄托之地,那赓续过往历史的仪式和保存文明形态的符号,是我们翘望未来的精神基石。
今年的端午节,别忘了,让我们展开温软糯香的粽叶来包粽子,用彩色丝络将这个节日缠绕得喜气洋洋。
(作者为本报主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