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2岁的陈乙娇老人从社区工作者手中接过“爱心超市”的物品。
邓 娜摄 南宁市西乡塘区“爱心超市”配送中心的货物琳琅满目,图为工作人员在整理爱心物品。
何卓姿摄
5月下旬,住在南宁市西乡塘区安吉路社区的82岁孤寡老人陈乙娇,又一次从张海燕等社区工作者手中接过了她所需要的花生油、酱油、面条、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接过这些来自“爱心超市”的免费物品时,老人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社区“爱心超市”成立后,给陈阿婆的生活添了一层保障,以前,她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政府每月21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由于行动不便,负责“爱心超市”的社区工作者和青年志愿者每次都把她所需要的物品送上家门。
在南宁,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种名为“爱心超市”的慈善资助机构便由1家发展到213家,覆盖了全市各社区。
免费领取定额物品
南宁最早的“爱心超市”出现在西乡塘的新阳街道办。那一天是2005年1月25日,边阳上社区的14户困难居民成为“爱心超市”首批“签单客户”。他们凭“爱心申请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每人每年免费领取500元的物品。
时隔1年多,这家换了新址的“爱心超市”也换了模样:面积约40平方米,共有货架12个,货架上摆放着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居民捐赠的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吃的有香油、食盐;穿的有毛衣、帽子;用的有高压锅、肥皂;玩的有布娃娃、球拍;学习用的有书包、写字本……每件物品都用标签标出价格,最便宜的是2毛钱一支的铅笔,最贵的是150元一套的音响。
西乡塘区党委书记肖志钢告诉记者,“爱心超市”面向全社会,随时接受捐赠财物,并定期组织捐赠活动;对捐赠的财物,须进行统一登记造册,并经消毒、分类、整理、标价后,妥善保管;合理安排贫困居民及外来务工困难青年、困难户领取捐赠物品;定期向社会公布款物的接收、分配和使用的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对行动不便的贫困居民,“爱心超市”则采取送货上门的亲情服务。
一花引来百花开
新阳街的“爱心超市”成立后,一花引来百花开。2005年3月6日,江南街道青年中心的“天狮爱心超市”开张。随后,兴宁区、青秀区也先后成立了“爱心超市”。到目前为止,南宁市已建成“爱心超市”213家,社区覆盖面达到100%。
“爱心超市”刚诞生时,市民对于这种免费超市能否持久开办下去曾一度心存疑惑:物品的供应渠道及物品质量如何保证?由谁管理?如何定价和分配?组建者也承认,建立一个“爱心超市”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它正常地、长效地运转起来。
南宁市“爱心超市”是如何实现正常、长效运转,并在后来出现爆炸式增长的呢?
难点在于货源组织。刚开始,主要货源靠居民捐赠,且多为旧物,不但在质量上无保证,在有效需求的数量上更无法保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南宁市各级部门积极开展活动,以期从机关和企业得到更多的捐助。由于宣传到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始更多地关注“爱心超市”:边阳下社区幼儿园10名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提大米、饮料、面条,把捐赠的食品送进了“爱心超市”,他们最大的3岁半,最小的还不足2岁;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特勤大队每年春节前夕都会及时送来年货和被子、水桶、锅碗、花生油、大米等日常用品……
为了保证货源,各个城区拿出看家本领来创建“爱心超市”,如支部联建、社会认领等等,同时在超市内设立以捐助单位(个人)名称命名的供货专柜,各界人士成为超市的长期“供货商”。江南区五一中社区的“天狮爱心超市”干脆冠以企业名称。该超市由天狮集团赞助成立,集团每年向超市分批提供由其生产的价值5000元的合格洗涤用品。
如今,越来越多的单位、企业和个人投身于这一公益事业。今年5月16日,广西电信南宁分公司在捐助大批物品的基础上,开通了“爱心超市”捐助热线16882166。社会各界热心人士通过拨打该热线,可查询全市“爱心超市”的基本情况,全部信息费将捐赠给“爱心超市”,用以补购爱心物品。
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随着捐助钱物的增多,“爱心超市”的规章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爱心超市”及其配送中心的日常管理、赞助资金管理、物品申领、物品接收、物品发放、物品保管等多项制度。一些“爱心超市”还根据所在社区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便民措施,如了解需求、送物上门等。
现在,“爱心超市”相关的赞助资金均由城区政府统一管理,如超市需要补充货源,须向城区的团委、民政、审计等部门进行申请和审计,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审计才能购进。这个过程很透明,而且有多个部门监督,采购人员不大可能通过差价或其他手段从中牟利。
“爱心超市”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适当扩大救助面。现在,“爱心超市”的扶助对象扩大到社区低保户、贫困家庭、残疾人及其子女,以及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等弱势青少年群体。通过各方的努力,南宁市的“爱心超市”在促使扶困救助由临时性向常态化转变的同时,正成为完善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