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安徽省南陵县许镇,遍布田野的蘑菇大棚格外醒目。
许镇现有蘑菇种植面积占南陵县总种植面积的一半,年产值3000万元,2005年人均增收300元。“小蘑菇”成了许镇的“钱袋子”。
一个能人带路
在许镇提起蘑菇,菇农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南陵县食用菌协会会长朱国清。
上世纪90年代末,朱国清被抽调到原东塘乡蘑菇发展办公室,跟福建来的技术人员学会了一整套蘑菇栽培、管理技术。正当朱国清准备一试身手时,2000年蘑菇价格急剧下跌。
南陵蘑菇处于兴亡关头。为了稳住人心,朱国清冒着风险,自己承包了福建客商放弃种植的4个大棚,积极向外拓展销售市场。2001年,不仅自己种的蘑菇获利8万多元,还帮助菇农外销蘑菇150吨。
2004年,朱国清创办了南陵国清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一条盐水菇加工生产线,年加工盐水菇400余吨,走上了蘑菇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七百农户共富
有朱国清的龙头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许镇先后有700多户农民种起了蘑菇。
记者采访时,正遇上繁昌县平铺镇3位蘑菇种植户前来向朱国清请教。“每年8月和11月高峰期,我每月手机费至少700块钱以上。”朱国清说,由他提供技术指导的蘑菇种植大棚有200多个。
“生产上规模,销路有保障,蘑菇产业才能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加。”许镇镇长方忠说。他们组织人力建立销售网点,并在常州市和宁波市订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目前,许镇蘑菇远销南京、上海、北京。
张桥村的菇农管修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种田,一年的纯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2002年投入7万元承包3个菇棚,一个棚一年就能赚上近20000元,当年就收回了成本。
有“能人带路”,还需政府帮助。为扶持许镇的蘑菇产业的发展,南陵县、许镇等各级政府在减免租金、帮助小额信贷等方面积极支持,一个大棚政府补助种植户1000元,同时可以申请贷款10000元,极大地调动了各村种植蘑菇的积极性。
稻草成了“香饽饽”
南陵国清公司院子里有一块绿地,种植的青菜、蚕豆比大棚蔬菜还要嫩绿。“这是我的试验田,蘑菇的下脚料肥力很大,不用施肥,青菜照样长得旺。”朱国清说。
“种蘑菇的原料是什么?”记者问。
“就是原先被人们当作废物烧掉的稻草。”朱国清娓娓道来。以前,农民将水稻收割后,稻草就一把火烧在田里。稻草是蘑菇最主要的培养基,每个占地约一亩地的蘑菇大棚需用稻草2.5吨,南陵县约有1500个大棚,一年要“吃”3750吨稻草。这使稻草身价倍增,去年每公斤涨到0.24元,使水稻种植户每亩净增收入百元以上,不少农户的稻子还长在田里,稻草就已被人先付定金预购了。所以当地有“草到南陵自成宝”之说。
记者感言
小小的蘑菇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一个镇乃至一个县的支柱产业,三大关键因素不可忽视:一是“能人带路”,使农民脱贫致富阶段有了“领头羊”;二是“政府帮扶”,宽松的经济环境必不可少;三是“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地发展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