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创新激活福田文化大环境
福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纪略
深圳商报记者王荣李红黄青山管亚东
福田区委区政府正在部署“十一五”文化发展的新蓝图,一张张福田文化名片映入人们的视线:世界钢琴大师理查德·克莱德曼牵手中心区向文博会献艺;雅昌集团与福田区联手建立新型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200架钢琴音乐会”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公里文化圈”日臻完善;“下沙大盆宴”冲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探寻这些名片背后的奥妙,浙江省调研人员两次来深,把福田公共文化的探索称之为“福田模式”向全省文化战线推荐。而一位来自德国的钢琴家老太太,操着德语说,福田人是用魔法办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钢琴音乐会。
福田文化的奇葩在于这里拥有公共文化的沃土,这里正在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福田模式的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福田人一直在打磨着“创新”这把金钥匙。
创新品牌:打造福田特色文化名片
为配合文博会的举行,福田区政府委托区文化中心承办“克莱德曼钢琴演奏会”,晚会选址市民中心广场,4月28日、29日连开两场。理查德·克莱德曼是世界级的钢琴大师,在中国有着大批的发烧友。消息一经发布,订票电话就打得爆满,场场座无虚席。文博会组委会表示,福田区组织的文化活动一出手就是大手笔。本次克莱德曼钢琴演奏会是福田区即将打造的CBD文化节庆品牌的一个序幕。
福田区将2006年定为“文化品牌打造年”,重点创新八大文化品牌。具体包括:以“一公里文化圈”为主的文化设施品牌;以文化馆和图书馆总分馆制为主的文化管理品牌;以CBD优势为主的文化节庆品牌;以戏剧、小品、音乐、舞蹈、文学创作为主的文艺精品;以民间民族文化荟萃为主的特色文化品牌;以钢琴普及为主的钢琴之区品牌;以图书普及为主的图书馆之区品牌;以书画普及为主的书画之区品牌。
建设八大品牌,并不是心血来潮。品牌需要积累,福田区近几年的公共文化软硬件建设为八大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公里文化圈”是福田区叫响全国的硬件品牌。福田区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一公里文化圈”文化蓝图,近三年来不断完善充实,如今辖区居民出门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就能找到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福田区舍得用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财力投入到公共文化设施,连续三年来投入13亿元,打造成了一批“小而精”、“多而全”、“星罗棋布”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配合中心区市政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今年福田区图书馆新馆大楼、福田区体育公园正在加速建设,福田区“一公里文化圈”越织越密。
福田区创新硬件品牌的同时,还不断创新软件品牌,这是“福田模式”的精髓所在。福田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满衡表示,硬件是文化之形,软件是文化之神。通过软件创新”让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2006年春季开始,福田区文化局推出了“钢琴之夜”常设性演出活动。该活动由区文化中心组织辖区钢琴专业人才担纲演奏,每周末推出一个主题欣赏会,面向辖区居民免费开放。福田区有着雄厚了钢琴文化积淀,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举办的200台钢琴音乐会创下了世界上钢琴同台演奏的吉尼斯新纪录。全市有10万个钢琴家庭,其中2万个在福田区。
借着文博会的热浪,福田区5月份外来青工才艺大赛好戏连台,外来建设者尽情展示着才华和自信,也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移民文化。目前福田区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和15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每年组织文艺演出100多场、放映电影100多场、各类展览200多场、组织各类文体活动1000多场。定期举办的中国深圳标准舞、拉丁舞国际公开赛、中老年体育舞蹈大赛、社区文化艺术节、家庭DV大赛、少儿花会。
特色文化品牌传承着文化传统,也营造了现代都市的家园感。今年5月25日下沙博物馆揭牌开馆,以大量珍贵史料演绎了深圳800年移民进取精神。6万人同吃大盆宴是下沙人创造的壮举,如今下沙大盆菜正在纳入深圳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名单。水围村庄姓村民是庄子的传人,水围人办起雅石艺术博物馆,珍藏大自然上千万年神奇瑰宝。今年水围村又成为深圳都市风情游定点景区,吸引着大批海内外游客。
创新体制:从办文化到管文化
彩田东的梅林文化分馆是福田区新建的一家功能齐全,设计超前的中型文化场馆,福田区引进雅昌文化公司进馆,创办全国首家基地和网络一体化的艺术品收藏交易基地,使之发展成为深圳市的艺术品鉴赏中心、展销中心、拍卖中心、研究中心。一些老书画家奔走相告,以前画了很多作品,但大部分都藏在家中柜子箱子里,有了这个基地,作品挂牌展销,有了一个永不落幕的文化精品交易市场。
按照惯例,政府每建一个馆,招一批人,守一个“庙”。公益性文化能否走出新模式?福田区决定跳出政府养馆自我封闭的老路子,面向市场,引进社会力量,让文化场馆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中的资源效益最大化。
为了保持社区文化场馆的活力,福田区将政府物业委托企业经营,把市场机制引入文化运营中;把政府兴建的部分文化场馆整体承包给文化公司经营,利用他们的经营理念和文化人才为百姓服务。香蜜湖街道文化站把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有13个功能室的大楼承包给一家文化公司经营,在按时开放公益场所的同时,要求他们一年为社区百姓组织30场文艺活动,同时可以组织有偿性文艺培训,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文化需求。这样既为政府节约了大楼的水电费、人员工资、文艺活动经费,又利用了社会专业人才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
福田环庆股份公司投资5000万元修建了福田环庆文化广场,改变了华强南片区缺少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现状。福田区政府对该项目给予投资额30%至40%的补贴。
政府补贴起了杠杆效应,吸引社会主体投资文化设施。福田区有6家集体股份公司拿出旧村改造的土地共4.7万平方米用于建设文化广场、文化室、村级博物馆、老人活动中心,总投资达1.8亿元,区政府给予补助5000万元以上。而对于商业性开发的住宅小区,只要物业公司腾出房子用于公益性文化建设,政府也给予一定的装修和设备购置补助。
在公益性文化活动中,政府不再包打天下,而是充当资源的配置者,市场的组织者,尽量让文化企业唱主角,演主戏。福田区采取挂名让企业主办、承办,采取政府资助制吸引文化企业运作。“200台钢琴音乐会”、“拉丁舞标准舞国际公开赛”、“中外儿童艺术展演”、“福田区企业文化节”、“外来青工过大年”等公益性文化活动采取政府采购的形式,发包给企业承办主办,政府举办了活动,企业宣传了形象,百姓得到了实惠,真正实现了“三赢”。
福田区从文化体制创新中初尝甜头。对此福田区委书记许德森、区长张礼铜表示,福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效能。要进一步革除一切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真正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办文化为主逐步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以管理政府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设施为主逐步向管理全社会文化发展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逐步向以经济和法律等多种手段管理为主转变。
创新管理:向改革要效能
在2005年深圳市第七届“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音乐舞蹈大赛”中,福田区摘取了26个金奖中的11个,并包揽了四项金奖的第一名,区文化馆几乎所有文艺专干都有金奖入账。如此高的“金奖率”是福田区属文化机构管理创新带来的变化。
福田区文化馆、文化中心、影剧院是文化部门的“老三样”,加上文化广场,四套机构四套人马,各干各的活。福田区实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将四个部门进行大合并。先将区文化中心、影剧院、文化广场等三个企业化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合并成立新的区文化中心,整合内部资源,实行独立法人领导。然后又将新成立的文化中心与区文化馆合并,在文化中心加挂文化馆的牌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法人、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在完成公益性文化任务的同时,依托政府物业开展经营性文化活动,发展区属文化产业。
区属文化机构管理改革经过近一年的试运行,发展势头良好。文艺创作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激活了整盘棋。文艺骨干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从以往的等派活,变成现在的找活干和抢活干。2005年,福田区文化中心共举办新年音乐会、“深圳精神”美术作品巡展等大型公益活动89场,各类小型公益活动近800场,还举办了广场音乐会,“精彩文化面对面”、英语沙龙、“围棋之夜”等多项活动。在文化经营项目上,区文化中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不仅设立了32项文化艺术培训项目和文化场馆临时租赁业务,而且引进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人才交流中心深圳基地——曾志伟演艺人才培训中心”、“戴思聪音乐人才培训中心”等特色文化项目,吸引了众多的学员。
福田区8个街道文化站均成立了艺术团和书画社,艺术团团长和书画社社长由区人事、文化部门统一向全国公开招聘。这些人才采用“占编不纳编”的管理形式。市场化的文艺人才管理机制,给基层社区文化带来活力和动力。
基层文艺活动需要大量文化人才,福田区采取“藏宝于民”的办法解决文化人才来源问题。福田区文化局、人事局、统计局组成工作小组,对全区文化人才进行普查,建立了文化人才数据库。街道社区策划重要文化文艺活动,通过人才库可以迅速征集到各类特长人才。
如今在福田区四家区属图书馆办证借阅,可以到任何一家续还续借,如同银行的通存通兑一样方便。福田区在全市率先实行和推行总分馆制,区图书馆为总馆,把分馆设到社区,总馆对社区分馆的图书统一采编、统一配送、统一流转,纳入资源共享管理。
福田区按照大文化大服务的要求,以创新改革为动力,以内部挖潜为手段,初步建成了四大公益文化管理网络。一是文化馆、站网络;二是公共图书馆网络;三是公益电影放映网络;四是文物文博网络。网络化管理打破了各自开店互不往来的格局,公共文化资源得到了最大效能的流转和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