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31日电(记者 朱治德)由美国马铃薯协会主办的马铃薯营养研讨会30日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马铃薯是绝好的“第三主食”,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目前在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虽然都居世界首位,但马铃薯的利用率并不高,其营养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会长、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饶平凡,北京中日医院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医师杨勤兵,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马铃薯研究室主任陈伊里等专家参加了研讨。
饶平凡说,如果仅仅把马铃薯当作普通的主食,那么对这种食物全面的营养价值的认识是不完整的,“消费者头脑中有一种错误的概念,即认为马铃薯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诚然,马铃薯作为主食,确实富含人体活动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碳水化合物,不过马铃薯同时具有谷类和蔬菜的特性,所提供的营养远比普通主食多。马铃薯是生长在地下的蔬菜,自然富含矿物质。另外,像其他水果或蔬菜一样,马铃薯还富含维生素C,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也相当高。
据了解,一个148克重的马铃薯可提供人体每日所需维生素C的45%,作为强效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可以保护身体细胞;马铃薯同时还富含人体生存所必需的矿物质,如钾、磷、钙、锌、叶酸和镁。马铃薯提供人体每日所需钾的21%,钾对心血管疾病有防治功效,如中风和高血压。钾、镁、钙元素共同作用能够增强血管弹性,有利于减少患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
中医学认为,马铃薯性微寒、味甘,入胃、肠二经,其功能为利水消肿和中养胃,因其具有营养丰富和易消化的特性,适宜脾胃气虚、营养不良之人食用。杨勤兵有着多年丰富的食疗经验,他介绍说:“根据我的临床经验看,许多病人将马铃薯加入到日常饮食中后,脾胃功能都有所提升。这是因为马铃薯含有大量淀粉以及蛋白质、维生素B、C等,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同时,马铃薯含有的钾能帮助体内的钠排出体外,有利于高血压和肾炎患者的康复。”
研讨会上,陈伊里透露,目前我国的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分别占到25%和20%,但马铃薯的利用率并不高。在我国,马铃薯的30%被食用、30%用作饲料、8%用作种薯、22%作加工原料、10%作它用。我国人均消费马铃薯在2000年仅为14.5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到2004年上升到19公斤,但与发达国家的人均74公斤比较相差还是很大。在加工利用方面,我国的马铃薯主要被用来加工粗淀粉,然后再加工成粉丝、粉皮等初级产品,真正用于薯条、薯片和全粉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很少。据估计,2001年只有300万吨左右的马铃薯用于精淀粉、薯条、薯片和全粉的加工,占马铃薯总产量的5%。这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
陈伊里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正发生着转变,我国食物结构也从偏重主食向讲求合理平衡营养的方向转化,由于马铃薯营养全面,马铃薯食品(炸条、炸片、速冻食品、膨化食品及速溶汤料等)的社会需求会不断增加。预计未来我国的马铃薯消费平均每年至少有5%的增长。
美国马铃薯协会(USPB)成立于1972年,代表全美6000多家马铃薯种植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其总部位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协会通过培育消费者公共关系,进行营养教育、举办零售活动,实行餐饮服务营销和出口计划,致力于向消费者、零售商、烹饪专业人士宣传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和用途。
大约公元前200年,秘鲁印加古国的印第安人最早开始种植马铃薯。西班牙殖民者1537年首先在安第斯山脉的村庄里“发现”了马铃薯,并将马铃薯带回欧洲,后来在整个欧洲逐渐得到广泛应用。1621年马铃薯开始传入北美洲。据考证,马铃薯最早引入我国的时间是16世纪70年代后(明万历年间、约1570年左右),可能由荷兰人和日本人从海路经天津带到北京,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马铃薯被引入我国进行栽培的时间约在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已在我国很多地方得到种植,名称有“羊芋”“洋芋”“荷兰薯”“山药蛋”“爪哇薯”“土豆”等不同叫法。
现在,马铃薯已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米和玉米,并广泛地种植于全球约125个国家,成为各国饮食和烹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