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年代,只有在端午节前夕,粮店才会凭票供应每人半斤江米。”今年53岁的蒋宏说。
幼年时期的端午节,在蒋宏的记忆中烙下深深的印痕。许多和蒋宏同龄的中年人都有相同的印象:那时吃粽子真是不容易,而现在,江米在市场上随处可见,只要你想吃,就可以随时买上几斤,回家包粽子。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干部付先生说,40年前的端午节,母亲在节前就会去商店凭票购买供应的鸡蛋,然后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煮好鸡蛋。端午节的早上,母亲会分给每个人几个鸡蛋、几个粽子,“那时我们舍不得马上吃这些鸡蛋,要留几天才吃完。”付先生说。
尽管以往的物资供应相对短缺,但是祖籍四川的北京一家公司老总薛先生,每每想到端午节,总是怀念起浓浓的乡情。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过端午节,妈妈总是要在我的耳朵上、额头上擦上雄黄酒……虽然物质条件很有限,玩耍的样式却不少,特别是赛龙舟,让孩子们开心得不得了。”(记者周婷玉、任鹏飞)新华社北京5月30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