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数字
上海市少工委的调查显示,上海市少年儿童对文明习惯的认知程度较高,但知行脱节现象依然存在。近9成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守信的人,但只有35.8%的孩子表示肯定能完成制定的学习计划;93.2%的学校都开展了“每日为父母做件事”的活动,但孩子们的积极性呈逐渐减退的趋势。
4年前,上海市在全市少年儿童中发出了“新世纪我能行,养成道德好习惯”实践体验活动倡议,倡导他们“养成10个道德好习惯”。
近日,上海市少工委公布了《上海市少年儿童习惯养成调查报告》,作为一份成绩报告单,检验了4年来上海市少年儿童在道德习惯养成上的成绩和不足。对全市1350名少年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少年儿童已经成为“文明小使者”,但是知行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调查显示,微笑待人、主动打招呼已经成为上海市少年儿童随身携带的一张名片。75.7%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个“爱笑的人”,78.6%的孩子在“早上上学遇到同学时微笑”,85.1%的孩子选择“经常笑”。
约9成的孩子已经养成外出和回家时主动和父母打招呼的习惯,遇到邻居会主动问好,超过90%的孩子会主动问候:“同学好”、“老师好”。
调查显示,“养成道德好习惯”活动激发了独生子女的感恩之心。80.2%的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72.3%的孩子愿意帮助父母做事,74.9%的孩子会在家人生病时悉心照顾他们。
在遵守规则方面,统计数字表明,90.4%的孩子会按规则排队;过马路时遇到红灯,86.5%的孩子会等待绿灯亮起;74.1%的孩子上下电动扶梯会主动靠右站。而当作业写到很晚,近80%的孩子会坚持自己收拾好桌子上的课本再休息。
此外,在互助合作方面,少年儿童也越来越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少年儿童在习惯养成中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知与行反差较大。上海市少工委副主任杨江丁认为,这反映了当前少年儿童道德品行的缺失,也折射出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足。
例如在调查中,近9成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守信的人,而对于制定的学习计划,只有35.8%的孩子表示肯定能完成;93.2%的学校都开展了“每日为父母做件事”的活动,但几乎一半的学校缺乏后续措施和促进机制,导致不少孩子起初积极性挺高,可一段时间过去,他们的积极性逐渐减退。
好习惯养成以后怎样才能巩固下去?把“知”转化为长期的“行”是个让不少孩子感到困惑的问题。
上海市少工委副主任杨江丁认为,校园和家庭都应为孩子养成好习惯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建设良好道德生态环境以及加强实践体验是促使好习惯形成的关键因素。“习惯不等同于行为,习惯的背后有着认知、情感,甚至价值观等因素。”杨江丁表示,要引导少年儿童自觉参与道德体验过程。“少年儿童应成为好习惯养成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本报上海5月30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