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最近几年,国内大学图书馆发展很快。不光是各大学争相建新馆,购书的势头也很猛。对这种现象,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毕:一般来说,发展图书馆是好事。不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大学图书馆,多建一些,多购些书,不光是出版业的福音,也是读者的福音,对全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好处。 前些时候,看到一则消息,说中国好几百家县级图书馆没有经费买书,甚至几年不进一本书,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忧虑。
梁:办好图书馆,本来是大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所大学靠什么支撑?除了要有好教授,就是要有好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运动场,这是办好一个大学的基本条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知道这个常识,于是提出了考核标准,像要求每个在校生有几平米宿舍一样,他们要求每个学生平均有多少本藏书。大学扩招以来,有的学校招生人数几年内增长了一倍,有的甚至增长了2倍。我最近去了一所地方大学,招生人数已经达到前几年的4倍。行政部门考评的时候,要求他们图书馆的藏书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4倍。图书馆馆长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在采购过程中,很快出了经济问题。从全国范围看,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504万,是1998年的4.7倍。像这所大学的情况显然不是个别的。据说,光是那个省,大学图书馆负责人出事的,已经好几起了。
毕:贪污受贿,在许多领域都有,不光是图书馆馆长。哪个部门的领导掌握采购的权力不受制约,哪个部门的领导就容易出事。和某些公路局局长相比,这些出事的图书馆馆长,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今天我想讨论的,还不是如何防范采购中的腐败,而是图书馆建设能不能揠苗助长。
梁:我也想到这个问题。一所大学,可以在一两年内盖出新的教学楼、宿舍楼、体育场、图书馆,却不可能在一两年内成倍地增加藏书。一口吃不成胖子。因为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不光要看数量,还要讲品种和质量。现在,虽然中国每年出版新书将近20万种,不客气地说,其中多数品种大学师生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应当采购到大学图书馆里的。
毕: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应当以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图书为特色,不能不讲究学术性、知识性。而这方面的图书和期刊,需要持续性的积累。那些有名的大学图书馆的馆藏,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持续积累起来的。况且,在当代中国,学术性的出版物往往发行量比较小,许多书,印过一次,就不再版,出版社和书店也没有存货。要想在短时间之内,把多少年留下的空白补起来,非常困难。历史留下的空白,往往是多少经费也难以弥补的。
梁:我有一个朋友,在某高校图书馆采购部工作。他是一位有心人,也很有学术眼光。他选择了几百位国内知名人文学者,想为本图书馆把他们的著作收齐。为此,他花了多年的心血,打电话、发信、登门拜访,结果还是感到挂一漏万。如果没有这样真正爱书、懂书的人主持采购,大学为发展图书馆拨出的经费,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打水漂。
毕:是的。有了经费,要想大量购书还不容易吗?不论是出版社,还是书店,压在库房里卖不出去的书都有的是,而且折扣的弹性非常大。盖教学楼,盖成了豆腐渣工程,很容易被查出来。采购图书,如果包含一定比例的垃圾书,还真不容易查清。
梁:过去,大学经费紧张,图书馆购书不得不慎重些。现在一些不懂教育规律的官员掌握着大学命运的生杀予夺之权,每年的评估成了大学校长头上的紧箍咒。为了达标,只好对图书馆增拨经费,大量购书。在这种大跃进式的混乱局面中,出现权钱交易,就不足为怪了。
毕:中国传统中,私人藏书比较发达,近几百年来出现过很多有名的私人藏书楼。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是西方的产物,进入中国后,也形成过一个好传统。但后来这个传统中断了。什么好传统呢?就是无论地方,还是高校,或者其他学术机构里,图书馆都是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地方上能做图书馆馆长的,通常是名望最高的学者。其实这个馆长的主要意义是象征性的。大学也是如此,图书馆馆长要由名教授出任。公共图书馆进入中国后,已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分工很细的学科。中西传统在这里还是找到了一个结合点,那就是让有学术名望的人担任馆长,保持它的高尚和尊严,并配备专业助手保持它的学科水准。这个传统的消失,其实也只是近年的事。
梁:比如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位置,在传统里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出任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学术的象征。如果图书馆完全成为行政机构,馆长相应地按行政级别配备,传统就走样了。过去馆长其实是虚职,能比较好地发挥制约和监督作用。目前高校图书馆的问题,说到底是学术传统消失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