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5月30日)下午5时30分许,两辆满载着31名东帝汶侨胞的中巴在人们的热切盼望中安全抵达梅州,下榻梅州的太平洋酒店。
筹备
副市长领头联络接待
据了解,这次撤侨有31名客家籍侨民,其中只有1人持有中国护照,另外30人持有东帝汶或印尼护照,分属五六个家庭,是第三、四、五、六代华人,祖籍主要分布梅县一带,也有一个是祖籍蕉岭。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30多东帝汶侨民中,只有不到1/3的人能够说普通话或客家话,绝大部分人连中文也不会写。
据梅州市政府有关人士介绍,梅州市早在前天就已着手筹备接待工作,成立了由副市长郑少伟担任组长的联络接待安置工作小组,成员由政府办、外事侨务局等单位组成。安置接待组制订了食宿等较为细致的接待方案,对侨胞是否有亲戚可投靠、子女上学、暂时生活设施等服务工作,都进行了具体的安排。据了解,这次运载侨民的两辆车也是联络安置接待小组在前天专门派到福建厦门的。
安置
备药以防水土不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次被梅州市联络安置接待小组选做安置侨民的太平洋酒店,在昨天上午一接到任务后,就以最短的时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腾出豪华房按标准双人房收费。针对这些侨胞都是客家籍第三、四、五、六代华人,特地为他们提供了20多种地道的客家菜,如盐焗鸡,双圆等。酒店还担心侨胞水土不服,准备了藿香正气水等便药。
对于以后如何安置这些侨胞的问题,梅州市联络接待安置工作小组组长郑少伟副市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有一个原则就是:让侨民们安置得好,生活得好。有亲戚的要动员他们到亲戚家住,没有亲戚的要在侨民回来后征求他们的意见才能落实下来。不过他也表示,这些侨民多是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六代的华侨,有许多人是根本没有亲友,据了解,到记者发稿时止,还没有一个侨民的亲戚前往联系。
困难
多数侨胞不懂中文
记者采访了多个侨民,他们对以后的生活也有点迷茫。他们坦率地告诉记者,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没有中国的国籍,虽然这边是他们的祖籍之地,但祖籍的印象对于他们来说是爷爷辈口中流传下来的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梦。尤其他们现在绝大部分人的语言已经改变,和祖籍地父老乡亲已经无法沟通,他们也不知道在这边生活会如何。
詹谋贵和赖森良分别是这批侨民中,两个侨民家庭的主事人,他们告诉记者,他们希望以后能够在中国生活“这里是自己的祖国,这里至少很安全”。对于语言等问题,他们说他们祖父辈漂洋过海都能生存下来,没有理由回到自己祖国还担心生活的问题。
侨胞心声
“老婆,我回来了”,今年已经是35岁的邓小斌一下车就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听到电话那头妻子的声音,他有点哽咽了。离开战火纷飞的国度,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
邓小斌是此次被接回的我省9个劳务输出人员中的一个。2000年,家住蕉岭的邓小斌带着创业致富的梦想踏上了东帝汶这块陌生的土地,他先在当地最大型的超市当上了一名经理,今年4月,有了一定基础的他四处奔波,建立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建筑公司,然而,公司还没有正式运作,邓小斌的创业梦想就被打得支离破碎:被遣散的士兵把他苦心建立起来的公司烧了,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抢个精光再付之一炬。极度恐慌的邓小斌随手拿了一些行李,来到了中国驻东帝汶的大使馆,举目无亲的他原本打算前往澳大利亚避难,刚好听说中国政府将派出专机到东帝汶撤侨,在大使馆和中国政府的安排下,他踏上了归途。
问起将来的打算,他坚定地告诉记者:“只要东帝汶稳定了,我就一定要回去,重新开始我的事业。”
邓小斌 以后还想回东帝汶发展
“到处都是枪声和火光,人们都疯狂地逃窜,没有了警察,当地一些民众也开始明目张胆地上街和入室哄抢东西,到处都一片混乱。” 23岁的Robert Jong回忆起东帝汶那边的混乱情形至今还惊魂未定:“在那边很危险,逮住一个机会就要赶快逃”。
Robert Jong中文名叫杨立荣(中文译音),但怎么写他自己也不清楚,他家移民东帝汶已经有好几代人了……
Robert Jong在东帝汶从事电脑维修工作。他说,骚乱中,当地被遣散的士兵在街道上胡乱开枪,有时还和警察发生“枪战”,他经常听到断断续续的枪声,感觉当地就像“伊拉克”。Robert Jong说,当地的外籍人士有机会走的都走了,不管要去的地方在哪里,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已经撤离到了澳大利亚及东帝汶其他周边地区。他在慌乱中随手带了几件衣服和一些重要资料,来到中国驻东帝汶大使馆,刚好有飞机回中国,他便踏上了回乡的路途。
谈到以后的打算,Robert Jong说,现在身上没钱,身边也没有朋友和亲人,他只知自己是梅州籍的中国人,但是自己的老家具体在哪里,他也记不清楚了。面对现在的情况,他感到彷徨和无奈,他说:“没钱,没家庭,没活干,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而现在他正在承受这一切。然而,他很感谢中国政府和故乡的亲人那么关心他们的生命安全,把他们专程从东帝汶接回来,让他有了定居之所。
詹谋贵 这次回来让孩子们寻根
“多谢祖国,多谢政府,是祖国强大了,我们这些侨民的安全才有了保障”。今年64岁的詹谋贵是这31人当中少有的会说客家话又会说普通话的侨民。
他告诉记者,他的祖籍在梅县松口,很早以前他的祖父辈就漂洋过海,到他这代已经是第四代。这次他带了妻女儿孙共9个人回国。
他告诉记者,在东帝汶,他们家不但开有百货商店,还有加油站,儿子则做运输和建筑生意。尽管物质生活上去了,但是还是免不了受到歧视。
“在那里,当地人看我们是中国人,对我们排斥,在国内,人们看我们是华侨,也没有那么亲近,虽然生活了六代人了,但是在那里还是没有落根的感觉”。詹伯对记者说。
虽然自己也出生在东帝汶,但是詹伯和他家人的日常交流一直都用客家话。2003年,他有幸回过一次祖国,其他家庭成员都是第一次回故乡。他表示,虽然他还有儿女、弟妹在澳大利亚工作,但是看到祖国强大起来,他带着家人还是选择了回故乡暂避。
提起当地的动荡,詹谋贵依然心有余悸。那里十分乱,白天不敢出门,怕被人抢劫。到了晚上,就得把门窗紧闭,提心掉胆担心有人冲进来。他告诉记者,他的油站和商店都完了,被人抢掠一空不说还被人放了火。
“那时对于我们来说,能够逃出保住性命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詹谋贵无奈地说。
詹谋贵告诉记者,为了逃命他们到了中国大使馆,“我们200多人在大使馆躲了两天两夜,大使馆的人员定时提供一日三餐,还冒着枪林弹雨,上街给我们采购食物,还到机场联系包机。我们都非常感动,更为他们感到骄傲!”
他告诉记者,他前几年回过中国,到广州、深圳、北京旅游了一个多月。但很遗憾没有回到梅县,也不知道老家还有没有亲戚在。小时候听爷爷讲了很多家乡的传说,这次回来一定要好好探访,也让孩子们寻根!据了解,梅州市侨务部门已经联系好了詹伯在梅县松口镇蓬辣村的亲戚,不日亲人们就可以见到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