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搜狐的网友大家好,欢迎光临搜狐嘉宾聊天室。 今天是京华时报创刊五周年经验谈的第三天,前两天谈了时事新闻和社会新闻,可能给大家的感觉比较严肃,比较专业,今天我们谈一个比较轻松的文化娱乐体育这方面的内容,今天做客聊天室的是《京华时报》编辑中心副主任苏宁女士。
苏宁: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搜狐聊天,也谢谢搜狐提供这样的平台和网友沟通,希望通过这个机会,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们文娱新闻和体育新闻。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在《京华时报》很注重硬新闻的一家报纸,文体新闻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苏宁:文体新闻也是很重要的,先从专业角度来说,文体新闻同样注重事件性新闻,跟前两天社会新闻和实事新闻部的负责人谈的新闻理念是一致的。但是又考虑到文娱新闻和体育新闻的特点,文娱新闻注重事件性的同时要强调娱乐性还有文娱新闻的专业性,比如影视剧、图书出版、舞台演出,要多报道一些明星的动态,一些重要作品的内容包括评论还有幕后的花絮。体育新闻更是如此了,体育迷对比赛,对著名运动员,教练、球星都非常关注,除了硬性的比赛新闻的报道之外,可能多关注他们的训练、以及球队人员的变动,还有比赛幕后的报道,可能内容上更丰富一些,可读性更强一些,也很注重权威性。
主持人:嗯,新闻的专业性大家不会怀疑的,可能文娱新闻和体育新闻对记者的要求会更高一些,因为这两个领域很多粉丝,比如某个球迷对某个队的了解可能是非常专业的,报纸犯一点错误就给揪出来了,而大家对其他新闻的专业性要求就没有这么高。
苏宁:我同意你的看法,那是不可能的。对京华时报而言,无论做什么样的新闻,一定要有专业素养,比如社会新闻,如果记者不专业,可能在解释一个城管如何处罚小商小贩的时候,在解读政策的时候会犯很大的错误,我们很多体育记者包括文娱记者都是从专业院校出来的,专业性他们不会有问题。
但是在做新闻采访的时候,他们的角度肯定跟一般意义上的爱好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在球队训练的时候,作为球迷来说不可能看到他们训练时候的状态,比赛的画面当然有,就说看比赛,在现场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可能不一样。我们的体育记者在看训练的时候,就会想尽各种办法一定要看到训练的场景,待会给大家讲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通过对这些故事的了解,读者就会知道做体育记者是很不容易,跟大家坐在电视前面看球或者听新闻、看报纸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文娱记者也是这样的,有一句话专门针对摄影记者说的,对于文字记者同样试用,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站得不够近,如果你的文字写不好,说明你站得不够近。下面说一下文娱记者和体育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趣事,大家就知道一些新闻是如何做出来的。
主持人:先从体育绕回来,我们还是文娱体育的顺序来说,能不能对目前《京华时报》的文娱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苏宁:可以。文娱版每天常态的版面是五个版,新闻版是两个到三个,分为影视版、综艺版和聚焦版。影视版顾名思义主要介绍电影和电视作品以及明星的动态。综艺版主要是舞台演出、图书和其他一些文化新闻。聚焦版分成两个大的分类,一个是做近期比较热门的人物的专题或者是做新近发生的文娱圈的大事还有新近出现的作品,也包括演出、作品和电视都有。还有两个版笼统称为副刊的版面,一个是资讯版,介绍文娱、演出、电视新的资讯,这个版面的服务性比较强,是一个浓缩的分类,有院校的演讯,还有当天播出的精彩电视节目的重点推介。另外一个版是胡同版,是文娱副刊的品牌栏目,从创刊一直到现在,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爱好者非常地多。
苏宁:除了这些常态的版面之外,针对文娱新闻的专业性,还有一些类似周刊性的专业化版面,比如说有荧屏,每周六见报,主要介绍电视剧,荧屏版比较强调跟观众和电视剧主创人员的互动,每周会选取近期播出的热门电视剧,搜集观众和读者针对电视剧方方面面的各种意见,再和电视剧的主创人员比如导演、主演、编剧沟通,把沟通的结果呈现在版面上,跟读者做交流。
苏宁:还有读书版,每周一见报,每次有两个版面。读书版在操作上跟荧屏版有类似的地方,有一个版做热门解读,挑选近期比较畅销的书,搜集读者的意见,和作家或者和出版社进行沟通,把读者的意见和出版社和书的作者反馈的意见结合到一起,跟读者做交流。
苏宁: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栏目是名家书画,邀请一些著名的作家来写他们的读者的经验和体会,或者是根据他们的阅读经验来推荐他们认为比较好的作家和作品。另外还有几个比较专业化的版面是每周日见报的影谈版和乐谈版。影谈版现在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栏目是荧幕背面,对电影人的访谈,主要针对国内的影片,结合院线正在热映的影片进行影评。乐谈版有一些对音乐人的访谈和音乐评论。
苏宁:在这里多谈一下副刊胡同版,这个版是文娱部板块当中,以读者的来稿为主,叙述生活趣事,比较幽默风趣短小精干,这里有独家的系列画面《混沌村》,我记得在非典期间,因为种种原因,这个专栏漫画曾经换过一个作者,后来很多读者打电话提意见,要求恢复这个栏目。
主持人:你刚才介绍,版面中有影评、乐评、书评,一方面读者希望看到专业性内容,一方面作为大众性日报,又不能够过于专业,你们如何把握这个度?
苏宁:先拿书评来说,选热门书、畅销书,读者比较关注的书,我们的读者群是普通读者,面向主流和普通的读者。比如说像安妮宝贝写的《莲花》,像余华的《兄弟》,这个不光有评论,热点解读都做过。这些书都是在读者当中非常有影响的,在畅销书的排行榜上都是数一数二的。
主持人:我们拿余华的《兄弟》做例子,你们是什么样的操作方式?
苏宁:我们是约一些既有阅读经验又有写书评经验的作者写的,分析得非常深入浅出,既谈到了作品当中引起读者争议的部分,但是也跟读者详尽地评点这个作家的特点。从这个层面上,保证我们的评论不会失去专业的水准,又能够跟读者做比较良性的沟通。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跟导演去沟通,有读者提问,给我们的感觉是互动性,读者提的意见多吗?
苏宁:读者提的意见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先说读书,因为畅销书肯定读者非常多,提各种层次的意见的读者都有,比如像安妮宝贝的《莲花》,这部作品非常有特点,你对于阅读经验深浅不同的读者来说,可能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比如说有的读者对这本书当中安妮宝贝对人称的使用很不习惯,这样的读者他的意见对作品当中人称的变换感觉不习惯,是一种障碍,安妮宝贝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回答。有的读者可能对安妮宝贝作品当中提到的骑摩托旅行,但安妮宝贝不太喜欢回答这个问题,她一再强调我去旅行这件事和我这部作品本身要表达的内容没有更直接的关系或者促成我的创作动机没有更直接的关系。有的人对安妮宝贝对人生的思考提出问题,安妮宝贝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主持人:安妮宝贝会不会觉得怪,读者会有这种问题。
苏宁:她不会对读者进行评判,只是对读者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进行回答。安妮宝贝在现在年轻的作家当中是比较年轻的作家,同时她的作品比较受欢迎。像这样的作家会看到她跟读者之间的沟通很有意思。电视剧也是很有意思的。
主持人:这些作家也好,导演也好,主创人员也好,会不会遇到一些他从来觉得不是问题的问题?
苏宁:这种恐怕比较少,因为我们在选择观众提问的时候,会有一些选择,选择一些针对作品本身或者针对剧情,针对演员的表演,因为我们本身篇幅比较有限的。
主持人:我想了解的是有没有作品创作者和作品欣赏者之间对作品理解的一种奇妙的反差,我觉得通过你们的互动,会呈现一种很好玩的状态。
苏宁:可能这个角度,我们目前还没有涉及,会接受你的建议,我们要求记者下次跟导演和主创演员做访谈的时候,会从这个角度切入。目前主要是针对在屏幕上呈现的状态,跟主创人员进行沟通。比如《沙家浜》为什么改成这样,从样板戏改成这么多电视剧的剧集,导演怎么把握的?主创人员在回答的时候,有个性化的语言,说这个改变是三句式改成五句式,大家可以去网站上看一下我们的报多,还是很有意思的。
主持人:刚才说到你们的很多记者跟业内保持一个比较紧密的联系,甚至他本身在没有从事这个职业之前,就是那个圈子里的一分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苏宁: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我们有一些记者比较低调,不是特别爱说,但是有的公开见报的,可以跟大家说一下。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是我们文娱记者王铮,他是京剧票友,原来在跑戏曲口的时候,投入特别多的时间和精力,他的这种努力给带来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大概在2003年春节的时候,去护国寺人民剧场有中国京剧院名家名段演唱会,王铮他说一直想拍唱架子花脸京剧大师袁世海钩脸的照片,这个照片很难得。那天在剧场蹲了四个小时,进到袁世海小化妆间,拍到袁世海大师的最后一张照片,没有想到这是袁世海最后一次演出,拍到小化妆间钩脸的照片很难得,没想到大师在那年12月份去世了,大师去世以后,这张照片在我们报纸上头版的主图是一张很珍贵的照片,这只是众多文娱记者当中就是超越粉丝级工作状态的一个例子,当然还有很多,他们很低调,不愿意跟我说。
(责任编辑:刘新征) |